2015年,音响厂家叫苦,音响商家无奈,音响媒体无策。大家用虚弱而充满希望的眼神,望着远处的未来,雾中独行,前路渺茫。 感受到了音响的好处的人多有咤异:音响这么好,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不懂得? 假设音响就是一种好东西,这种好东西为什么仅少数人接受呢? 一方面,有人罗列了许多与音响“争宠”的东西,衣食住行的,手机电脑的,音响是消费行为中的次要的次要。另一方面,有人指出现代人浮躁,不接受音乐的好处,作为播放音乐的机器无用武之地。 也有人指出,音响需要争取年轻人的市场,这是一个确实的方向。但这仍然不能成为问题的症结。年轻人的力气都花在了衣食住行,精神都寄生在网络世界,音响和音乐如何挤进去,那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通过说教,让人们在衣食住行中腾挪出一笔钱来买音响,是行不通的,人们不会被动接受。用谴责的口气要求人们去懂音乐,那更加有将人拒之门外之势,也行不通。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 也不会。也有那么多人在发烧,他们是如何安排他们的钱和精神的呢?这些人的经验应该得到更广泛的宣传。江山代有新人出,自然会有人步后尘,加入到发烧行列。 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价格,这20年来少有价格越来越低的,奢侈品的价格更不会降价。但是音响很不同。20年前一名中学教师两年的全部收入很难买到一套效果发烧的音响器材,而今,一名中学教师两个月的工资就能买到一套能算发烧声音的音响了。这么看来,只要主观上想要有一套音响,很多工薪阶层的人是都能买得起音响的。 问题就出现了:买得起音响的人为什么不买呢? 音响厂家、商家、媒体都需要研究这个问题,研究什么产品、什么服务、什么行为才能打动这些人,主动创造市场,积极刺激需求。厂家、商家、媒体有这个研究能力吗?目前看来,他们办法不多,倒是有将责任推向市场(竞争)、推向消费者(不懂音乐)的消极倾向,这样一来,望向前方的眼神就只能是虚弱的。 在厂家造出价廉物美的产品、商家做到热情到位的服务之外,应该有一种更加打动人心的理念的提出:发烧行为不只是实用行为(好不好)、科学行为(对不对),发烧行为更应该是审美行为:和谐的,合适的,愉快的,是可以将情感对象化的行为。这是媒体的责任。 |
怀冰 发表于 2016-2-5 15:49
你也论论嘛
怀冰 发表于 2016-7-5 07:55
我对音响和音乐的了解只是沧海一粟,你谬赞了。
业余生活、娱乐形式,我也不赞成单一,博闻、兼爱是必须的 ...
“钢琴诗人”傅聪于2020年12月28日在伦敦感染新冠肺炎住院两周后辞世,带来的震惊及伤痛,非仅在于他在钢琴艺术上的成就,他的家...
SW12的低频稳定、清晰、准确,不仅能达到家庭影院在震撼方面的要求,即使是对音质比较挑剔的用户,它也同样能够满足。新单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