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吹风听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田园”

2015-9-17 16:45| 发布者: ywen| 查看: 1772| 评论: 0 |原作者: 邓朗然

简介:好不容易熬过了高考,肩上的重担一下子放下,不再有那种紧张与压迫感。很想找个没什么人的地方清静一下,放松一下自己。六月下旬,与友结伴去到海边。适逢台风鲸鱼登陆,戏水无望,唯有在客店之中消磨时光。是日下午 ...
好不容易熬过了高考,肩上的重担一下子放下,不再有那种紧张与压迫感。很想找个没什么人的地方清静一下,放松一下自己。六月下旬,与友结伴去到海边。适逢台风鲸鱼登陆,戏水无望,唯有在客店之中消磨时光。是日下午,天公作美,天放晴了,于是和友人在沙滩上踢了一场球赛,虽然海风强劲,但运动起来仍然大汗淋漓。傍晚用餐过后结伴到海边散步。海水退潮,露出更多的陆地;黄昏落日,阳光穿透云层,厚厚的乌云像是裂开一般,形成紫金色的晚霞,很是壮丽。翌日,早起,到海边听海吹风。海边还没有什么游客,天倒是有厚厚的乌云,不时飘来几滴小雨。看着无边际的大海,在沙滩上坐下。为了准备高考,一直没时间认认真真地听听音乐,即使听,也是囫囵吞枣。想到这里,拿出耳机,直接播出马勒第二交响曲的第五乐章,赞美上帝创造的这伟大的自然。过后,天空洒下了一丝阳光,忽然很想听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是我最喜欢的勃拉姆斯作品,在海边静坐,也很适合听《第二交响曲》,有种很亲近自然的感觉。勃拉姆斯一直是一个让我感到十分头疼的人物。除了了解过他与瓦格纳的几段往事,还有与克拉拉的那段暧昧不清的关系以外,我对勃拉姆斯的世界知道的不多。话说在第一交响曲完成后不久,带着成功的喜悦,《第二交响曲》迅速问世。与那部从构思到完成总共用了21年的《第一交响曲》相比,《第二交响曲》的创作显得尤为神速。或许是他心中强烈的创作欲望,使得他迫不及待,想要借着这部作品向我们说尽心中无限事。《第二交响曲》是一部很温暖、很畅快淋漓的作品。但是勃拉姆斯却将这部作品说得很复杂,曾说是为友人新婚而作,后来又说是一首挽歌。或许这就是勃拉姆斯吧,真叫人困惑,谁也说不清楚。


第一次听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是杨松斯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版本。我听过的勃二版本确实不多,最近听的是蒂勒曼出的勃拉姆斯全集。蒂勒曼这种专攻德奥音乐的指挥家,对勃拉姆斯可是情有独钟,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处理。乐章速度偏快,到最后的加速有种冲上云霄的感觉,似乎是在模仿富尔特文格勒的风格。不过还是喜欢听杨松斯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版本,RCO的音色更温润,更有田园的味道。这次听的,也正是这个版本。

 


《第二交响曲》完成的时候,勃拉姆斯已经是人到中年了。此时,他在艺术上的成就越来越高,但是他却越来越孤独。朋友们一个个地离开他,一直单身孤独,直到后来也终身未娶。孤独,犹豫,寂寞,或许就是勃拉姆斯此时此刻最真实地写照。《第二交响曲》也被称为勃拉姆斯的“田园交响曲”。在第一乐章当中,以圆号引入,圆号阴郁的音色似乎为乡下田园带来了阵阵浓雾。而勃拉姆斯或许想用这样的方法告诉我们,他孤身一人来到了华瑟湖边,写下这部迷雾之中的《第二交响曲》。而我呢?孤身一人在海边听着《第二交响曲》。


与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不同,贝多芬的田园会给人带来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但是勃拉姆斯的田园,并不是那种和煦春风,阳光灿烂的田园,而是带着阴翳,迷雾。第一乐章以一种怪异的速度开始,而且乐章当中加入定音鼓的低沉滚奏,又不时击打出有力的节奏,很像是在为我们描绘着一个辉煌的落日场景。而RCO弦乐的那种高贵金色的音色,使整个意境增色不少。当迷雾笼罩,落日如辉,金色的阳光透过云雾,形成了壮丽的晚霞。最终日光消退,一切又回到了平静。这让我想起那天的晚霞,仿佛云雾里出现的一丝丝金光。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或许是一种很符合勃拉姆斯心境的景色,迷雾一般,带着寂寞孤独。一切都透过第一乐章向我们道出。


二十一年前,舒曼走了,留下克拉拉和七个孩子。勃拉姆斯义无反顾地想去面对克拉拉和七个孩子,可是克拉拉的一句反问下,他却犹豫了。他对克拉拉的爱很绵长,但是倔强的克拉拉却不愿拖累他。勃拉姆斯性格很内敛,内敛的性格使他为自己留下了很多思考的时间。所以勃拉姆斯非常擅长写慢乐章,总能写出很温厚的旋律。这种内敛的个性与慢乐章简直是相得益彰。


如果从第二乐章一开始,跟着大提琴,就很容易走进勃拉姆斯的思维世界。他依然是孤独地坐在湖边,思维的翅膀早就飞得远远的了。大提琴声流露出丝丝孤寂。乐章当中还有几处由长号奏出的下行动机,带有一点悲剧的色彩。似乎在诉说着勃拉姆斯几次不成功的恋爱。然后勃拉姆斯用中提琴穿插的方式,写出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段落。随着弦乐的进行,中提琴不时地响起,犹如回声荡漾,飘渺不定。然而这只是他思绪中的声音记忆,或许会是他与克拉拉的对话,是二十年前的那一次犹豫不决,回忆着那种暗恋的苦闷。而在乐章的最后,木管轻轻吹出,很淡然,很洒脱,似乎对爱情有了一种超然的态度。此时此刻,或许他真正地释怀了。我们不知道什么原因使得勃拉姆斯愿意做一辈子的单身汉,这是爱的最高境界?我想,这是他对爱的最深刻的表达。忽然想起达明一派的《石头记》,里面唱到“丝丝点点计算,偏偏相差太远,兜兜转转,化作段段尘缘”。这一乐章似乎出现了勃拉姆斯的段段尘缘,与克拉拉兜兜转转,最后还是相差太远?


勃拉姆斯很擅长将一个动机发展为一首宏大的曲子,创作的灵感很丰富。第二交响曲里面,他将第一乐章的第一个小节的音型进行了形变和分裂,分别成为了第三第四乐章的开头。第三乐章是真正释怀之后,抒发内心的一种喜悦和留恋,像一首舞曲一样,轻松自如。在乐章的最后,渐慢地延长,带着一点依依不舍的味道,留恋着乡村的景色或是美丽的往事。


第四乐章更像是在乡村里的狂欢夜,很难得勃拉姆斯能写出如此欢快的曲子。杨松斯把握这一乐章的速度并不是太快,很从容,但不像切利那种缓慢,这样使音乐很自然地流淌。欢快的第一主题显得特为明亮,驱散了前几个乐章的迷雾。然后进入较为灵动的第二主题,音乐是慢慢向上发展的,一个个向上的推力将音乐推向了尾声再现部的狂欢。节奏明快的定音鼓与灿烂的铜管带来了欢呼,抒发出一种欣喜若狂的快感,潇潇洒洒地结束了。


这一段RCO的定音鼓显得特别出色,RCO的定音鼓音色有一种结实的感觉,即使是滚奏,每一下都很清晰,并不模糊。记得两年前在星海音乐厅听过广州交响乐团演奏的勃二,唯一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定音鼓首席张立德先生末乐章的定音鼓演奏,很是清晰。第四乐章是第二交响曲当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每次听都会有说不出的感动。或许是那种向上的动力令人特别兴奋。不带着阴翳,温厚而畅快淋漓。那种感觉正如昨晚的那场球赛,大汗淋漓,身上沾满白沙,心中莫名地兴奋,回味无穷。

然而第四乐章的欢快并不能扫走这一切的忧郁。在第三和第四交响曲中也体现着这个特点,孤独的勃拉姆斯似乎越来越扑朔迷离。而他那种孤寂、内敛、忧郁和犹豫的个性,以及那种对爱情的超然态度,正透过第二交响曲散发出来。无论第二乐章写的是不是与克拉拉的对话,已经不重要。《第二交响曲》或许是勃拉姆斯对爱的至深感悟吧。

收起耳机,天空再一次放晴。心情甚好,感觉非常轻松。真的好久没那么认真地听过音乐了,生活的各种重担令人不愿意将时间留给音乐。听完之后我在想,或许不应该想太多,有时候单单地听,能更好地找到音乐的感动。最初听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的时候,没带着太多的想法,很容易的就被第四乐章感动到了。或者这就是最容易产生共鸣的方式吧。
4

路过
4

雷人
5

握手
4

鲜花
3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0 人)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