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

2015-9-2 14:38| 发布者: moyo仔| 查看: 1970| 评论: 0

简介:《c小调第一交响曲》,勃拉姆斯写了二十年。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部交响曲时是1855年,完成时已经是1876年。这二十年间,他从一个弱冠青年变成一个已是不惑之年的中年人;舒曼在他开始构思这部交响曲之后没多久(1856 ...

《c小调第一交响曲》,勃拉姆斯写了二十年。


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部交响曲时是1855年,完成时已经是1876年。这二十年间,他从一个弱冠青年变成一个已是不惑之年的中年人;舒曼在他开始构思这部交响曲之后没多久(1856年)就撒手人寰,作品完工之时,这位勃拉姆斯的老师尸骨已寒;克拉拉·维克·舒曼,这位被罗伯特·舒曼和约翰·勃拉姆斯深爱的女人也从中年走向了老年;至于欧洲,则从混乱走向更加混乱的状态,世界也是。

罗伯特·舒曼夫妻

用二十年写就一部作品,这需要严谨、耐心和专注,这部被汉斯·冯·彪罗称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的作品确实令勃拉姆斯伤透了脑筋,毕竟这部作品是要试图与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相比肩的作品,自然不能马虎了事,不然只能为人哂笑。尽管如此,这部从构思到完成横跨勃拉姆斯早中期创作的作品却不是他在那个时期创作的唯一的重要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德意志安魂曲》、三首主题变奏曲(亨德尔、帕格尼尼和海顿主题变奏曲)和《女低音狂想曲》等都面世于第一交响曲诞生之前。这大概与常人的印象会有些出入,我们常说一个人花费多少年干了一件事情,第一印象都是那个人的经历宛如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写诗。这位被称为“像打磨钻石一样写诗的人”的创作真的不能用“写”字来形容,大概这就是北欧人的习性,缓适而沉潜。

然而勃拉姆斯的内心世界却并不像是可以沉得住气的人。在《c小调第一交响曲》面世之后,到1885年这不到十年的时间内,他就完成了他的第二至第四交响曲。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高产”并不能等于“不严谨”,后三部交响曲同样也是音乐文献中重要的资产。晚期的三套钢琴间奏曲或许能从侧面说明一下他为何如此“沉不住气”,这三部钢琴作品昭示了他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感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宣泄,后果不堪设想。那为什么他的这部交响曲足足构思了二十年呢?

大概跟他的自身病态情绪有关系。

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面世,实际上与《德意志安魂曲》的成功是分不开的,这部作品的成功,让勃拉姆斯在音乐界获得了声誉,许多人认为“他超越了贝多芬”,这令他产生信心去完成早年一些未完成的作品。不过早期的一些作品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其早期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受到当时代表“新德意志乐派”的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抨击,尽管有克拉拉·维克·舒曼、约阿希姆和乐评家爱德华·汉斯利克助阵,但勃拉姆斯仍然以惨败收场。回溯时光,勃拉姆斯在被舒曼在《新音乐杂志》上撰文推广之后,受到了舒曼朋友圈以外人的怀疑和冷遇。而勃拉姆斯在自己求学阶段创作过的作品,也被他本人丢弃。这些在一定程度体现和助长了他的自卑情绪。而早年十分俊美,金发碧眼的他在晚年竟然自暴自弃地留起了大胡子;与克拉拉·维克·舒曼互相毁掉通信记录也从一定程度体现和助长了他内心的病态情绪。

克伦佩勒指挥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的《第一交响曲》

第一交响曲,从悲剧到涅槃

第一交响曲在一开始就已经笼罩着不详的晦暗色彩。定音鼓、低音大管和低音提琴均匀奏出了一系列八分音符的行进,这使用的是乐队中最低的低音乐器,音响沉闷。八分音符缓慢而均匀地前进着,使人捉摸不到节奏的变化规律及音高的变化,造成一种无处可依的心理,从而创造出一种阴暗而不祥的背景,这种效果有人认为它是受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的命运敲门声的影响。然而在这一背景上,同时出现了两条向相反方向进行的旋律,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上行旋律,木管乐器和中提琴演奏下行旋律。其中这个音阶式的上行旋律,像是对于希望的寄托。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太长的引子中,为满足整个戏剧构思的要求,采用有时在高声部、有时在低声部、有时以复调的形貌出现的旋律处理。在这段引子中还出现过两个动机:第一个是宽音程的大跳,这个平静中的大跳仿佛是一种失落感,后来在乐章中就用它来表现一种绝望的心情;第二个动机是弦乐器齐奏的和弦分解音型,充满了热情,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段引子,旋律只是漂在低沉的背景上,总体色彩效果是一种凶兆的、阴暗的、叹息的、呻吟的和尖声叫喊的感觉。引子渐渐平息,音乐情绪一下出现了转折,一曲悲剧的悲壮序幕刚刚揭开。


但音乐的发展却将听众引向另一个极端,呈示部音乐情绪充满了一种激奋的热情,音乐的青春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从低沉中脱颖而出的主题,它的出现是爆发性的,旋律发展进行中有万马奔腾的气势,有叫啸和跳跃,也有挑战和鼓动,还有命令,像一幅史诗般战斗场面的画面。过了一会,整个情绪慢慢转向平缓,戏剧性激烈斗争的形象被第二主题所代替,一个短暂的宁静出现了。展开部则展示出力求柔言絮语般的庄严,音乐在随后被推向强劲的力度,法国号和小号的加入增强了音乐的气势,这里的音乐非常类似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主要主题。再现部则是整个第一乐章的结尾,第一主题再次露面,但被猝然打断,随后音乐逐渐走向宁静。

克伦佩勒指挥的勃拉姆斯全集

第二乐章带有类似第一乐章的寂寥阴暗的悲剧色彩,但它并不流于感伤,反而给人以高雅、与众不同的脱俗之感。它相当于一首抒情诗,听起来格外温暖和诚挚,使人想到平静的大自然景色,赏心悦目的风景画,悠然的休息,明净的回忆,然而有些伤感。这会使人想到贝多芬对生活的体验,一种静观中产生的梦幻和沉思的心境:不管是痛苦还是甜蜜,是悲伤还是喜悦,是安宁还是兴奋,都渗透了一种失意和抑郁的成分,这些与第一乐章浪潮起伏的发展有鲜明的对比。双簧管在第一主题完结之后奏出带有三短一长节奏型的连续反复,音阶式的环绕造就一种美丽可亲但同样悲切感人的效果。

尽管如此,但第二乐章却给人以“孤独”的感觉,这是因为勃拉姆斯在处理处理抒情性主题时,总是让某件乐器在没有其它伴奏背景的情况下演奏,这在传统配器中少见,但这样可以很好地突出个别乐器的纯净音色。第二主题开始的陈述是这样,后来再现时虽然结合了一支法国号和独奏小提琴,但也有类似的效果。这一乐章中,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用得较多,它们时而相互支持和渲染,时而用作音色的对比,表现酸甜苦辣的滋味交互混合,如痴如醉,心情极端繁复。

音乐的情绪在第三乐章中有所起色,前两个乐章阴暗和惨淡的感情在第三乐章中得到缓和。在没有低音乐器的铺垫下,单簧管清新明快地奏出第一主题,音乐变得典雅和秀丽起来。作曲家对这一主题作了反复陈述的处理,在主题反复之间、有一段诙谐性的穿插,很接近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特点,这一穿插段虽然不算长,但它对音乐的节奏和样式的变换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乐章当中有一段以木管乐器同弦乐器欢快的对答的进行受贝多芬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在木管乐器演奏的旋律线条上,开始进行明显有贝多芬的“命运”主题的痕迹,而接在后面的旋律在线条上又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主题的影子。末尾单簧管的持续中,低音大提琴潜藏其中,似乎在预料着末乐章的明暗对抗。

第四乐章一开始即以低沉的旋律奏出引子,悲恸的旋律让人觉得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这段旋律不断被加大,离人越来越近。但随后却转向神秘的弦乐拨奏,定音鼓轰轰作响犹如波涛起伏。突然一支法国号穿云而出,在小提琴的颤音背景上和蔼地奏出一个动人的旋律,这支温暖的旋律霎时间如拨云见月一般令人震撼,长笛的重复更是升华了这一段旋律。接下来,大管和长号奏出一个圣咏般的旋律,这是一个预示的讯息,预示着光明的到来。

小提琴紧接着圣咏奏出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在C大调中显得十分淳朴,让人为之热血沸腾,尽管它不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一样地呐喊,但从这段堂皇雄伟的音乐中,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伟大。这支令人感到温暖的阳光和鼓舞的力量的旋律,正好与引子形成对比,它彻底洗刷了引子中的绝望和不安。在经过反复的第二主题之后,不断变化后的第一主题再现,将音乐不断地推向高潮,结尾之处铜管组雄浑有力的音响充满了空间。强有力的音乐在乐曲结尾大行其道,令人热血澎湃。阴暗已经过去,光明照耀着一切。

其实这颇似勃拉姆斯这二十年来的自我写照:第一乐章代表他在刚进入音乐世界时的“自卑”;第二乐章则代表他不被人理解的“孤独”,这可能源于《第一钢琴协奏曲》不被理解的情绪,也可能来自于他本身的多愁善感;第三和第四乐章应该与《德意志安魂曲》的成功相关,毕竟这部作品确立了勃拉姆斯在音乐界的地位。在经过了前二十年的艰难之后,这部作品终于面世,震撼了每一个人。

唱片拾粹

赫尔伯特·冯·卡拉扬

我聆听交响曲基本上都是从赫尔伯特·冯·卡拉扬的唱片开始的,因此第一张听过的第一张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的唱片就是赫尔伯特·冯·卡拉扬和柏林爱乐乐团在六十年代录制的版本,这张唱片同舒曼《第一交响曲》一同收录在著名的“大禾花”系列中。卡拉扬的艺术造诣可能不是20世纪指挥家中最高的,但他的贡献在于,通过录制和演出大量的古典音乐唱片,向人们展示了古典音乐神奇的世界。


卡拉扬在1988年带领柏林爱乐乐团在东京的现场实况可能是他一生中演出的最令人震撼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乐团的音色十分阴郁,演奏力大势沉;音响效果始终鲜活清晰,并不因为声音厚重而浑浊;终乐章演奏气如长虹,令人震撼、陶醉。然而也有人说卡拉扬同年在皇家节日大厅的现场录音才是最为震撼,他们认为这个录音“有自传色彩”,到底如何,可能还是要亲耳一听才能知道。



而对于克伦佩勒,相比于他和爱乐乐团在EMI公司录制的全套录音室录音,我更倾向于他在现场中的表现,譬如他在1954年指挥法国国家广播电台管弦乐团录制的版本。法国国家广播电台管弦乐团本来就是一个“容易激动”的团,当年斯威特拉诺夫和小涅高兹那个惊为天人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就是由这个乐团担任伴奏的。克伦佩勒刀劈山石般的指挥风格让这个法国国家广播电台管弦乐团展示出惊人的火爆。


而说到火爆,不得不提库尔特·桑德林带领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在1973年的东京厚生年金大厅的现场,这场音乐会可以用“全场高能”来形容。这一版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晦暗而不惊悚,火爆却又不空洞。管弦乐团滂湃的力量流动在旋律之间,尤其是第四乐章的第一主题,弦乐队慢条斯理但却势大力沉地演奏出那一段旋律之时,空间中似乎已经不存在任何空洞的东西,音乐散发出黄金般的光辉,令人不由得热血沸腾起来。笔者之前买到的是日本TDK发行《第一交响曲》加《奥伯龙序曲》的唱片,后来才知道,这一场音乐会的现场,是由韦伯《魔弹射手序曲》打头,然后演出贝多芬《第八交响曲》,下半场才是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和《奥伯龙序曲》,这个神级现场由日本天龙发行了纯SACD版本。

6

路过
6

雷人
5

握手
5

鲜花
5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7 人)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握手

    匿名

  • 握手

    匿名

  • 雷人

    匿名

  • 雷人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路过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鸡蛋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特别推荐

广告位

图文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