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24|回复: 5

从一张九龙爱乐出品的CD想到的——兼谈近几年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西洋古典音乐资料的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201

回帖

259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2597
发表于 2007-9-28 09: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学元

2006年是莫扎特诞生250周年的纪念年。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各个角落都能见到爱乐人士为了纪念这样一位伟大作曲家而举办的不同规模的音乐会及活动。如在萨尔斯堡音乐节上演了莫扎特全部22部歌剧,德国著名留声机唱片公司(DGG)连袂DECCA和UNITEL公司特地制作发行了全部盛况。在中国,当然也有许许多多纪念莫扎特的音乐会,多得的确令你应接不暇。我也有幸聆听了几场。不过我还是情愿买唱片听,因为这样既可以足不出户听到各界大师的演出,又有收藏的价值。
    说到购碟,我总会闲暇时有意地走进学校不远处的九龙爱乐唱片行,但很少有购碟的欲望。毕竟那里唱片的价位不是我们这群学生族所能承受的。我有一个癖好,就是总爱寻觅中国自己出品的西洋音乐CD,因为毕竟少嘛,肯定有收藏意义。终于有鱼儿上钩了:著名钢琴家许忠大师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06年推出了一套3张(2CD+1DVD)套装的莫扎特著名钢琴协奏曲专辑,包括第9(K.271)、第21(K.467)和第26(K.537)协奏曲(CD部分)以及此套录音的花絮和“2006莫扎特荣誉之旅音乐会实况”(2006.5.1,DVD部分)。从曲目量上讲还是挺丰富得,且做工值得赞扬,不过价格上略显偏高了点:88元。可是,这样的好东西实在难得。我犹豫了片刻,还是掏了腰包。买回家后,我小心翼翼地拆封,生怕弄坏了哪一块。唱片由一硬壳子封装,里面3张碟的碟套和唱片的表面层都是仿老黑胶密纹唱片(LP)的。说明书更是豪华的全彩介绍。从外表看,我觉得可以和外国同类产品媲美,很适合发烧友们珍藏。细听音乐,不论是音乐的内涵还是录音技术均不在话下。

但遗憾的是中国自己制作出版的古典唱片实在太少了(这里单说西洋传统古典音乐碟)。随着西方艺术不断地进入家家户户,学音乐的家庭越来越多,琴童遍地,当中的精英也早已上万,成名的也上百。可想而知,人们在各自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对此行当的支出定会相当可观。各个行业的商家,如致力于出版唱片、乐谱、音乐文献参考书籍等的,也早已陆陆续续地从上个世纪末至今抓住了这一潜在的商机。可是,我总对目前的现状有很多特别的想法。

                               中国内地录制出版的与引进出版的西洋传统古典音乐唱片

据笔者在华东一带的大部分音像店市场的长期观察,你几乎看不到有什么西洋的歌剧演出实况录像或是音像资料出版;你几乎很少能看到全国那么多城市每年必会举办的新年音乐会的实况音像产品问世,音乐爱好者最多的是在CCTV-音乐频道再睹眼福耳福;你几乎见不到国内某一家公司以出版西洋音乐为主流的;你也几乎看不见在中国的某唱片公司出版了某位艺术家演绎某位著名作曲家的系列或一套的作品(除贝多芬交响曲有过全集出版),如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巴赫的钢琴平均律曲集等被世人称作是音乐上的“新约、旧约圣经”绝对是看不到的。而对于外国的唱片公司来说,如果没有某个什么“全集”的发行,他们会被评论界说成是非上流的公司。

换言之,众多乐迷们看到的尽是“古典名曲大全”“经典音乐选曲”等等拼拼凑凑的,躺在那里仅被随便听听了事的人们所选购。笔者苦寻深觅,曾看见网上有音乐收藏者准备二手卖出一些老的国内出过的名盘。的确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一直想着把它们都买下来好好收藏。实在少得可怜啊!我也经常喜欢留意网上购物的外国网站,还时不时地打开唱片订购一栏,却遗憾地感叹从未见到有中国品牌在上面有一席之位。

那市场上什么多呢?众所周知,大多人群喜爱流行音乐、爵士、摇滚、重金属,这使得商家们更情愿把资金投入到这方面来。毕竟懂严肃音乐的人群不会太多,人们更情愿听流行的通俗的琅琅上口的音乐,偶尔会在国内较发达的3个地区(北京、上海、广州)能见到较多懂这行的爱好者(其他城市当然也会有)。所以只要有古典音乐的唱片上柜,也大多数是厂家从国外买版权引进发行的,这种唱片数量要远远比国内自己出品的碟多上几百甚至上千倍:新华书店,小唱片连锁店等等所见到的古典碟几乎全是外国引进版。如“星外星”音像公司引进BMG公司的;上海声像出版社引进WARNER或SONY公司的;京文唱片公司引进EMI的;也有某些引进NAXOS的;更有许多公司争先恐后地引进瑞士AVC公司的,好像说是那里的版权费不算太高什么的。

其实笔者原本不反对那么多国内唱片公司引进,因为外国也有许多,如英国的老公司Testament引进了数千张EMI公司的精品。日本的公司引进数量也不在话下。但是外国的唱片公司仅以此为辅,而国内,买外国唱片公司的版权在中国销售早已家常便饭,实在没有中国自己的品牌特色,尽管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可以让众多音乐爱好者取代过大开销买那些昂贵的唱片而去买同样更多同质量的国内产品。我们不是一直在提倡要走有中国自己特色的道路吗?“学外国好的,发展自己的”,这是政治上常提到的口号。我认为,引进是可以有的,但前提是要精而不滥。据业内众多人士介绍,中国具备较好的音响器材,好的录音棚,好的录音用钢琴是有的,但不多,那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起来,做给外国人士看看呢?为什么总是依赖吃“现成饭”?但又有友人透露,那些录音器材与外国的实际还差上好一段距离,不会被要求高的国内艺术演奏家们所认同并接受,更不用说外国的音乐家们;加上在外国好的唱片公司或集团如DGG、DECCA、EMI、SONY等录音会比在国内的更有多得多的市场,而且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有较大一部分唱片公司的后期制作还是要拿到外国去加工。但是我又深感到作为一位中国人,应多为自己国家服务增彩,而不应一味地只站在自己个人角度考虑。我们国内在投奔这方面工作还需要有更多的人才。话说到此,或许会有人说我知道的行情还太少,有更多内幕事件还不能公开。的确,有时是有很多东西我还摸不着边,但愿只是笔者看待这些问题过于肤浅了吧。

再来谈谈国内唱片的“真功夫”。首先,不提封面、封底和内衬的说明书,就从外表文字入手。你或许会看见很多碟的中文文字时竟有打错,或是英语文字翻译时有大堆拼写错误。这让人看了就不舒服。曾听见我的一位朋友应邀录音,之后在快要出版需要输入文字部分了,责任编辑者校对了3次,每次检查后都能发现有新的错误。真可谓“尽责”啊。内衬说明书就更有话说了:介绍几乎只拘泥作曲家的生平简介,最多来一个曲目简介;要想有演奏者介绍的漏脚处,太难。还别说,能列出演奏者是谁都已经不错了,好多唱片里里外外都见不着其人名,更不用说列出录音地点时间什么的。这是干啥?吞噬他人劳动成果?呵呵,有趣的是有些公司为了在自己产品上与古典沾个边,或是为了逃避版权的问题,竟利用他人的现成录音挂起羊肉卖狗肉地销售了起来。嘿,看起来不错喔,没感觉到给注重比较演奏者版本的人士带来了更多不便吗?干脆人家不买了!另外值得一提的:国内的盗版唱片业实在是忒繁多了,堆起来简直比山还高;且网络上网友之间上传可供下载共享的音乐版本也很多,常见于论坛(BT下载、eMule下载、一般Url下载等)。

我还想顺便一提的是我们的民族音乐(包括用民族乐器演奏的和传统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要想让全球的人民都听到我们的声音,就不得不大量演奏它们。这一点暂时用不着担心,但我盼望着这一类作品的介绍、国际的宣传、唱片的出版能有更多涌现……

我真得渴望中国能有大批音乐艺术家能在国内留下自己的音符史迹,或者更好有外国演奏家们在中国留下音乐的痕迹。或许艺术家们当中有些考虑到很多,如怕后人对己有不好的评价;录音只是暂时的记录了他们内心的所想,不代表以后;或者国内的发展市场不如其他的大;又有些唱片公司的策划人员会考虑到支出成本以及以后的市场销售问题。出版公司也想到了对方地位可能高而难攀而邀请不了以致干脆放弃……。但我早已有了一个想法:我要么一直默默无闻下去,如果一旦得到了社会的一些专业人士认可,我一定会尝试在自己的国土留下更多的旋律篇章,为发展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唱片行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国内所出版的及引进出版的乐谱

记得早在上个世纪的下半叶,国内的乐谱种类以及数量繁多,不下于上万册。这就是常被人俗称的上海“光华版”乐谱。出版社只要见到是好的外国版本谱子,它都会拿来翻印,但随着人们对版权意识的增强,此出版社终于在20世纪的90年代左右退出“江湖”。现在这一些谱子多被老一辈音乐家或学校的图书馆里收藏。那些乐谱由于是油印的,有一些不是很清楚,但完全可以满足那些苦于找乐谱的习者们。现在看来,那时的“光华版”乐谱比现在的乐谱数量要多上几十倍。

记得我是在九十年代开始学习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那时已经没有光华版乐谱了,当时国内市场也竟没有全集出版,只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著名奏鸣曲选集。所以我们这群学音乐的学生都只能向老师借谱子复印。之后大约5年,市场上终于有了一套引进版,是时代文艺出版社的(后经比较是翻印德国Breitkopf版的),那简直是喜出望外啊。渐渐地,市场上正规乐谱的开始多起来了,而且版本也越来越不错。记得当时只有“人音版”的肖邦练习曲、夜曲、圆舞曲、协奏曲和两本曲选(Ignacy Paderewski编辑),想弹其他肖邦曲子的学生就可怜了。后来陆陆续续有了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一套Breitkopf版的肖邦全集,人音版引进的亨乐版Urtext原版(当时认为是很不错的版本)全集以及最近才出版的波兰国家版肖邦全集(Jan Ekier编辑)——被傅聪大师推崇为最符合肖邦原意的最佳版本。这些乐谱用起来的确十足的放心,但我依然认为都是“别人”的东西,只能借鉴一下,还是要拿出我们自己的东西出来。

国内训练基础的乐谱很多,这很符合现状(学管乐方面的学生很难找到中上等程度的乐谱)。就拿《哈农钢琴练指法》来说,据笔者粗粗地估计,至少有十个版本活跃在市场上。这其中不乏有好的,可也有少数是原搬原套再印的,连编者什么都没注明。但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东西,我们的智慧,我们“二度创造”。但这或许是出版社之间竞争导致的产物吧。这就无形间引出了下一个讨论方面:乐谱记谱的质量。

这太有大文章作了。仔细瞧瞧现在出版的乐谱,那印错的音实在之多。在一本书中用“个”来形容出错次数已经远远落伍了。可悲的是出版社也竟然能纵容如此多的错误出现。这对得起作者吗?对得起学琴学生吗?不知某些出版商校对了几次就拿上市场了!

最令我气愤的是: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斯克里亚宾的十首奏鸣曲。那错音,已经得拿百位数来恭候了!错音遍处不提,排版乱无章、音与音错位,那简直忒可怕了:许多地方得用业余时间来重新认谱。他们简直对待打谱这项工作太不负责了!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看见了这本书对我说:“你竟然能用这本书?让我帮你把它丢掉吧?”我笑笑对他说,他还得靠我呢——我打算用平时课余时间对着原版重新校对一遍。如有办法我尽量联系原出版社让他们能重新出版,不能再对作曲家的作品肆意亵渎、对学琴者不负责了。当然笔者早已投入到义务校对的工作中,陆陆续续地出版了约10本乐谱,如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已有上海音乐出版社再版了。

再者,国内乐谱的价格比较的高,薄薄的一两百页也要三、四十块钱。他们声称:引进原版的费用就高,纸张又好……。唉,好在书用不着隔三差五地买,要不然就有一点“拥有私家车的人买得起车付不起来回的汽油费”的味道。

传统的作品,相信是每位学琴者一辈子需要探究的宝贝,诸如舒伯特、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的乐曲,都是迈入钢琴生涯的所要的真功夫,还是音乐会中保留曲目的试金石。不过,我还是希望广大学琴者能更多扩充各自的曲目演奏范围,而不一定一个接一个地都在弹奏肖邦练习曲、贝多芬奏鸣曲之类的;可以多尝试演奏一些偏门但又非不是佳作的乐曲。当然,前提是传统曲目一定得接触。那么既然如今有成千上万的琴童都在琢磨着这些乐曲中隐藏的奥秘,这当中必有弹得很出色与一般地。那为什么不能尝试着走我刚才提到过的那条行得通且定会有大收益的路呢?我想这样,市场上乐谱的种类不久便会大大增加得。

                国内出版的普及性音乐读物与学术性音乐参考文献

国内出版的普及性音乐读物大体上是向群众介绍比较熟悉的音乐家及简介其代表作品,广泛程度与可读性参差不齐。最常见的便是莫扎特传、贝多芬传,李斯特传等等。然而如今,学术性的音乐参考文献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广。但比起国外的同类书,我们的还与之相差一截:

1)现在市场译文的书很多,但还是需要翻译大量国外好的参考文献,以飨更多不同品味的读者。但国内自己的音乐文献更为重要;

2)对某一作曲家的大型作品的研究还需更加大量、广泛(如赵晓生的《时空重组­——解析巴赫平均律》一书就是一个好的开头);

3)需要有比较多的对不常聆到的作曲家作详细介绍的资料(过去似曾有过,应再版)。

其实光靠我说都是空的,我想我以后也许也会投入到这些工作上来。

此外,与古典音乐相关的适合大众阅读的期刊杂志比起外国出版的还算不是很多。主要有《爱乐》《音乐爱好者》《中文版“留声机”》等。且音乐方面书的总量依旧比国内其它种类的书要少很多,也许艺术还没有像英语、信息技术、体育那样普及。

                                    拔
我相信我上述所说的一切只是现在时,之后国内的这类市场将会更加明朗。让我们乐观未来,让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几乎所有与音乐相关的行业将会有质的突破;爱音乐、学音乐、为音乐而奋斗的人士也将会越来越多;21世纪的音乐将会是我们中国的;无论中国演奏西洋音乐还是民族音乐都必将会立足世界每一个角落的!

本文作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三年级   陈学元

2

主题

47

回帖

210

积分

侠客

积分
210
发表于 2007-10-1 15: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112

主题

201

回帖

259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259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8 15: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就不可以说两句么,人家可是写了一大篇哦。

60

主题

87

回帖

982

积分

圣骑士

积分
982
发表于 2007-11-17 21: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深度呀

0

主题

32

回帖

161

积分

侠客

积分
161
发表于 2007-12-1 22: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此深有同感,市面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经典音乐选曲”这一类的垃圾CD,真正的精品少之又少,只能花高昂的价格购买进口正版CD。

0

主题

73

回帖

649

积分

圣骑士

积分
649
发表于 2007-12-4 16: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历史上看,国人是没有音乐传统的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