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82|回复: 0

听!那魅力满分的夜莺歌唱:谈爵士女歌手海伦‧梅芮尔

[复制链接]

357

主题

858

回帖

895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956
发表于 2016-3-11 10: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elen.jpg
多年前,我生平第一次进行CD大清仓,差点卖掉爵士女歌手海伦‧梅芮尔(Helen Merrill)的作品。回想起来,与其说不喜欢,还不如说当时的我,根本完全不了解她。


1.jpg http://www.xiami.com/album/213562

梅芮尔的成名过程不但缓慢,而且十分特殊。一般来说,知名的爵士女歌手几乎都曾在大厂牌发行专辑,这有几个好处,一是营销预算多,可以为歌手大力宣传;二是铺货广,大小城市都买得到专辑。除此之外,大厂牌也更热衷于《回收》艺人的价值,只要是大受欢迎的专辑,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发复刻盘,甚至制作精美的套装大合集,以吸引新一代的乐迷。
但是,长得非常漂亮,又擅长歌唱的梅芮尔除了出道之始在Mercury的子厂牌EmArcy发行唱片外,并不曾为任何大厂牌录音。即使曾经与北美最大的独立厂牌大西洋唱片公司(Atlantic Records)签约,梅芮尔也只录制了一张唱片,在这之后,梅芮尔便潇洒远走他乡,将近二十年的光阴,不再活跃于美国歌坛。最令人讶异的是,即使是在广受爵士乐迷喜爱的经典厂牌发行专辑,且获得相当好的评价,梅芮尔仍有若干作品从来没有发行过CD版。如此才貌兼具的女性,却被主流市场忽略,因而受到乐迷的冷落,似乎也就无可避免了。

事实上,从下定决心走上职业歌唱生涯那一天,这位择善固执的女性就不向商业妥协。虽然她曾自嘲,自己刻意远离流行市场之举《实在很傻》,让她少赚了很多钱,但也正因如此,她的执着与才情,方得以在多年后,被真正喜爱爵士乐的歌迷深深的珍惜着。她那纤细、略带阴郁感的演唱,全然融入乐器演奏的嗓音,如此深邃迷离,总是令人着迷不已。

海伦‧梅芮尔出生于纽约曼哈顿岛。出于学区考虑,当船长的父亲在梅芮尔年幼时,举家迁至布朗区(Bronx),这对梅芮尔日后选择演唱生涯有重大影响。梅芮尔的父母是克罗埃西亚(前南斯拉夫)移民,全家都热爱音乐,母亲不但擅长演唱南欧民谣,也非常喜欢美国知名作曲家如Jerome Kern的作品,家里常播放七十八转唱片的流行歌曲。梅芮尔的姊姊是爵士大乐团的粉丝,家里的广播电台永远都固定在播放爵士乐的频道上。

大乐团爵士在当时是最受欢迎的跳舞音乐,所有的年轻乐迷喜爱的都是震天价响的节拍,以及热烈夸饰的合奏,梅芮尔则不同。从未正式受过正统音乐训练的她,对于艺人的即兴独奏旋律特别有兴趣。她仔细聆听Billie Holiday演唱的细节,对于Lester Young、Ben Webster这些乐手出神入化的萨克斯风演奏赞叹不已。这或许说明了为何日后当梅芮尔演唱时,特别重视个别乐手的即兴演奏,而非把他们当成绿叶配红花的陪衬品。

由于居住在布朗区,又是二次战后新兴的咆勃乐迷,念中学的梅芮尔下课后总是跑到附近的845俱乐部听下午场的演出,知名乐手如Charlie Parker、Miles Davis都曾在此演出。对梅芮尔而言,845俱乐部特别值得纪念,它不但是梅芮尔初登场的演唱地,也因为演奏好手如云,提供了爵士歌手从基础磨练的绝佳机会。

梅芮尔出道时,第一个为她伴奏的钢琴手是Bud Powell。加入钢琴手Earl Hines领军的六重奏时,她也因为与Charlie Parker在同一俱乐部演出,曾被这位伟大的被咆勃乐旗手点名,一起演出了《I Cover the Waterfront》与《Lover Man》等曲。Bud Powell、Charlie Parker都是具有高度原创性的乐手,并不以为歌手伴奏知名。然而,对他们来说,梅芮尔并不是普通的歌手,她从来都不是为了取悦、逢迎流行市场而唱歌。谈及合作乐手时,梅芮尔常以《sing against》某人的演奏来表达演唱的情形。对乐手而言,梅芮尔是《乐手选择的歌手》(musicians’ choice of singer),与她一起演出,爵士乐手不会退居二线《烘托》歌手,而是一起《合奏》甚至《对抗》的伙伴。

这就是为什么曾经与梅芮尔合作演出的乐手,都不是籍籍无名的平庸之辈,而是出类拔萃的音乐人。以钢琴手为例,就包括了美国的Earl Hines、Bill Evans、Teddy Wilson、英国的Dudley Moore(喜剧谐星杜利‧摩尔)、Gordon Beck、意大利的Romano Mussolini(独裁者墨索里尼之子)、日本的佐藤允彦(梅芮尔称他为《天才》)…等人。从来没有受过任何音乐训练,完全不识谱的梅芮尔,对于爵士乐演奏却有超乎常人的风格辨识力,以及过《耳》不忘的记忆。曾经有一回,梅芮尔在日本的爵士咖啡厅里接受访问,同行的人没有人知道当晚的演奏者姓名,但她却一听就知道是谁,让现场担任采访的记者佩服不已。根据1963年四月号发行的日本爵士乐月刊Swing Journal,斟酌当时的访谈纪录,梅芮尔简直就是个《演奏者》(player)。这样的描述相当精确地说明她与一般歌手的不同之处。

接下来介绍几张梅芮尔的作品。

Helen Merrill ( EmArcy 1954)
2.jpg
http://y.qq.com/#type=album&mid=004JwfBA2PRz5r&play=0

从1954年开始,梅芮尔在Bob Shad领军的EmArcy厂牌录制专辑,一直到1958年二月为止,四年总共发表了五张专辑:Helen Merrill (小号手Clifford Brown担任伴奏)、Helen Merrill with Strings、Dream of You、Merrill at Midnight、以及The Nearness of You。虽然十吋盘的录音算不上是顶尖,但Helen Merrill首刻盘极具魅力,它是二手黑胶市场上的热门商品,尤其受到日本买家的青睐。

对当时担任EmArcy音乐总监的Bob Shad而言,初试啼声的梅芮尔不过就是个菜鸟,让她与小号手Clifford Brown合作,纯粹是无心插柳的安排。没想到迸出了令人惊艳的火花;二十四岁的Clifford Brown,搭配二十三岁的Merrill,由二十一岁的Quincy Jones负责制作与编曲,竟然连手打造出足以流传后世的经典专辑,选择的曲目不但优异,歌声也极为出色,更不用说乐手杰出的演奏表现了!

原始发行的唱片是十吋盘规格,一共收录了七首曲子,几乎都是名家所作的抒情曲,也就是俗称的ballads。录音分两次进行,阵容虽然稍有不同,不过核心人物Clifford Brown与钢琴手Jimmy Jones均有参与。专辑以Billie Holiday唱红的《Don’t Explain》开场,一开始是吉他手Barry Galbraith与Jimmy Jones稀疏简约的旋律伴奏,带出梅芮尔阴郁的演唱。可能是因为唱歌时很靠近麦克风的缘故,梅芮尔演唱慢歌时,略带沙哑的歌喉蕴藏着丰富的情感细节,听来深刻、哀伤而优美。

名家Cole Porter所作的《You’d Be So Nice to Come Home to》是整张专辑中最脍炙人口的曲子。据说,一直到现在,在梅芮尔的音乐会里,只要乐团开始演奏这首曲子的前奏,观众就会为之疯狂。最精彩的演奏片段自然是Clifford Brown的小号即兴,他那拳拳到肉,具穿透力的小号吹奏,令所有的听众印象深刻。第四轨的《Falling in Love with Love》是一首轻快活泼的曲子,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低音贝斯手Oscar Pettiford的拨弦演奏,灵巧而深具摇摆感,Jimmy Jones如银铃般响脆的钢琴演奏接续于后,接下来是Clifford Brown音色温醇的小号旋律,迎接着梅芮尔情绪高亢的演唱,是一首编曲风格十分明快的作品。

Helen Merrill录音完成两年后,Clifford Brown因为车祸早逝,爵士乐坛痛失一名英才,实在非常可惜。Clifford Brown最好的作品都是在EmArcy厂牌发行。对爵士歌唱特别有兴趣的乐迷,除了Helen Merrill之外,Clifford Brown也曾为Sarah Vaughan的Sarah Vaughan with Clifford Brown、Dinah Washington的Dinah Jams等专辑录音跨刀,表现都十分精彩,有兴趣者不妨找来听听看。

Dream of You (EmArcy 1956)
3.jpg
http://y.qq.com/#type=album&mid=003kKf4T0D1iGs

1956年开始,由于大唱片公司积极拓展市场,十二吋规格的黑胶唱片越来越普及,梅芮尔也面临是否应该转型为流行歌手的难题。在这之前,她已经顺应Bob Shad的要求,录制了一张由Dick Heyman指挥的弦乐伴奏的专辑Helen Merrill with Strings,这并不是一张纯爵士的专辑。Bob Shad虽然是精纯咆勃乐的粉丝,但碍于销售考虑,不得不向市场低头。

梅芮尔想出了一个主意,她不反对继续录制大乐团伴奏,灯光美、气氛佳的专辑。但考虑自身唱歌的特色,梅芮尔希望是由一个有才气的音乐人来负责编曲。她向Bob Shad说项,提议找Gil Evans。Bob Shad当下立即的反应是:《No》!

为什么?虽然Gil Evans曾为酷派的开山祖师Claude Thornhill效力,也因此获得纽约乐坛同行的瞩目,但当时的他尚未打出知名度,也还没替Miles Davis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名作编曲,说他是无名小卒也不为过。

但在梅芮尔不断地坚持下,Bob Shad终于屈服。Gil Evans素以高难度的繁复编曲驰名,这对乐手或歌手而言都是挑战,更何况是不识谱的梅芮尔。对她来说,录制Dream of You就像是《从悬崖上跳下来学飞行》,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但也正因为是由Gil Evans操刀,拜其杰出的编曲之赐,Dream of You成为梅芮尔生涯代表作之一。

一如梅芮尔的演唱风格,Gil Evans的编曲带着暗郁、冷静的色彩。在他的安排下,弦乐与管乐器合奏并不热闹,但声响细节极为丰富,有着一种注重空间的现代感,这跟传统的摇摆乐团外向、奔放的演奏风格完全不同。正因如此,梅芮尔才得以充分施展歌唱才能,她演唱的每一个音符,尤其是刻意拖曳的尾音,带着高涨、炽热而饱满的情感。在华丽但低调的伴奏中,无论是《He was Too Good to Me》或是《I’m A Fool to Want You》,梅芮尔都唱出了独树一帜的风格,这也是她在EmArcy演唱水平最成熟的一张专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号手Art Farmer在《By Myself》和长号手Jimmy Cleveland在《People Will Say We’re in Love》中的即兴表现均不俗。

The Nearness Of You (EmArcy 1958)
4.jpg
http://y.qq.com/#type=album&mid=0038apPJ2InBYx&play=0

The Nearness of You的录音分为两次,第一次是在芝加哥,第二次于来年在纽约完成录音工作,两次录音的伴奏班底完全不同,前者主要是由Dick Marx(钢琴)跟Mike Simpson(萨克斯风、长笛)等乐手为主力,后者则是跟Bobby Jasper(长笛)、Bill Evans(钢琴)、George Russell(吉他)、Oscar Pettiford(贝斯)、Jo Jones(鼓)等知名度更高的成员合作。以演奏实力来说,两组人马其实是不分轩轾的。

对乐迷而言,The Nearness of You专辑的演奏班底中,最有吸引力的是Bill Evans的参与。据说Bill Evans跟梅芮尔有情感关系,两人曾经交往过,Evans也会给她选曲上的建议。关于这一点,梅芮尔去年接受纽约记者Marc Myers访问时,倒是没有着墨太多,仅说Bill Evans是她的好朋友,两人常交换音乐上的一些意见。Bill Evans曾经为了是否加入Miles Davis乐团犹疑不决,最后在她的鼓励之下终于点头。在梅芮尔的口中,Bill Evans是一位《个性非常敏感》的知音。

虽然Bill Evans在参与录制The Nearness of You之前,已经在Miles Davis的乐团表演,但当时的他并不是一位特别有名的钢琴手。对Evans来说,录制这张专辑是得到更多瞩目的好机会。有意思的是,邀请Bill Evans、George Russell等人参与专辑录音,也是梅芮尔本人的主意。根据日本乐评人佐藤秀树的说法,吉他演奏者大多对于音乐理论方面有相当研究。梅芮尔在Helen Merrill中找Barry Galbraith,在The Nearness of You找George Russell来帮忙,借重这些吉他手在演奏和编曲方面的才能,为整体专辑加分。像这样伯乐识千里马,懂得找杰出人才进行合作的女歌手,在爵士乐史上还真的不多哩!

一开场的《Bye Bye Blackbird》是再熟悉不过的歌曲了。对爵士乐迷来说,比较有名的可能是Sarah Vaughan在日本现场演出的版本。梅芮尔在这里展现了迥异于Sarah Vaughan的演唱风格。整首曲子先是以Mike Simpson轻快的长笛旋律开场,接下来是梅芮尔成熟、世故的演唱,以沙哑的嗓音巧妙地予以诠释,是听起来非常舒适的歌曲。第三轨的《I Remember You》也有着类似的轻快风格,梅芮尔的歌喉亦是魅力十足。

第二轨的《When The Sun Comes Out》是一首慢板的抒情曲,也是由长笛旋律贯穿其中,不过演奏者换成了Bobby Jasper。梅芮尔本来就擅长掌握慢歌的诠释,无论是演唱表情,歌词掌握与旋律进行,都是恰如其分。第四轨的《Softly as in A Morning Sunrise》的唱法带着点戏剧成分,在贝斯拨弦声中,以平静、压抑的歌声开场,随着弹性节奏渐次加快脚步,长笛与钢琴的旋律加进来时,已经转换成轻快的旋律,最后仍回归慢板节奏,是很有意思的编曲。

梅芮尔似乎非常喜爱诠释Cole Porter的作品,第七轨的《All of You》即为一例。Bobby Jasper的长笛演奏呈现极为迷人的摇摆风情,Bill Evans的钢琴即兴接续于后,为梅芮尔后半段的演唱作了巧妙的铺陈。整张专辑的高潮是第十轨的《The Nearness of You》,这是名家Hoagy Carmichael填词,Ned Washington谱曲的抒情曲。Bill Evans以华丽的钢琴旋律开场,搭配梅芮尔贴近麦克风的演唱,让整首曲子弥漫着一种浓郁深沈、氤氲回荡的夜晚气息,搭配Bobby Jasper抢眼的长笛演奏,适切地表达了歌词中里的谈恋爱感觉。最后一轨的《Just Imagine》的风格与第四轨的《Softly as in A Morning Sunrise》类似,都是以弹性节奏为主,先慢后快的曲子,Bill Evans与Oscar Pettiford都有称职的表现。

The Helen Merrill-Dick Katz Sessions (Mosaic MCD-1019, 2008)
5.jpg
虽然获得乐评人及乐手同行极佳的评价,梅芮尔在60年代发行的许多专辑却是默默无闻。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60年代的爵士女歌手面临更严峻的商业挑战,若不走节奏蓝调或流行音乐的演唱路线,几乎是无市场可言;二是梅芮尔当时先后客居罗马与东京,她在意大利与日本的知名度比本国还高,但这对于吸引本国唱片公司的注意并没有任何帮助。

6.jpg
http://y.qq.com/#type=album&mid=000qBxYX3h7FNV&play=0

LP--Helen Merrill & Dick Katz《The Feeling is Mutual》‧Recorded at Plaza Sounds Studios, NYC, 1965‧收于Mosaic MCD-1019版Track01--09The Helen Merrill-Dick Katz Sessions是一个异数:它重发了梅芮尔两张由美国厂牌Milestone发行的作品:The Feeling Is Mutual和A Shade of Difference。这么重要的一位女歌手,于60年代在美国深具影响力的爵士厂牌发行专辑,竟然要等到2008年才重发CD,真是令乐迷诧异不已。

7.jpg

The Feeling Is Mutual与A Shade of Difference都由钢琴手Dick Katz负责编曲与伴奏,这也是他生涯得意之作。Katz系科班训练出身,曾受教于merrill katz sessions钢琴名家Teddy Wilson,无论是演奏或编曲都十分出色。1966年,Dick Katz与Orrin Keepnews(Thelonious Monk与Bill Evans早期的制作人)携手合作,共同成立了爵士厂牌Milestone,特地邀请梅芮尔回国录制专辑。

这两张专辑的演奏阵容都很坚强:前者是Dick Katz(钢琴)、Jim Hall(吉他)、Ron Carter(贝斯)、Thad Jones(小号)、Pete La Roca或Arnie Wise(鼓)所组成的六重奏,后者则由Gary Bartz(萨克斯风)、Hubert Laws(长笛)、Richard Davis(长笛)、Elvin Jones(鼓)等人组成,吉他、小号与钢琴维持不变。

8.jpg

merrill katz sessions即使没有梅芮尔本人的参与,如此组合怎么看都是一流的主流爵士编制。与梅芮尔50年代的作品比较,The Helen Merrill-Dick Katz Sessions有几个特色,一是经由Dick Katz的巧手编排,和声与旋律的演奏都更为进化,音乐所呈现的风格色彩缤纷。以第二轨的《It Don’t Mean A Thing》为例,这是一首艾灵顿公爵的摇摆名作,Dick Katz、Thad Jones、Jim Hall轮流即兴,搭配梅芮尔同等精彩的演唱,完全是为死忠爵士乐迷量身订作的作品。二是为了尊重个别乐手的即兴演奏,每首曲子的平均长度更长。三是梅芮尔大胆迎向自由爵士,在A Shade of Difference专辑中竟然挑战了Ornette Coleman的名作《Lonely Woman》,实在是太正点了!

除了重发The Helen Merrill-Dick Katz Sessions之外,马赛克唱片公司也发行了梅芮尔的另一张专辑Casa Forte。这张专辑是梅芮尔的第三任老公,钢琴手Torrie Zito负责编曲与制作,也是一张精彩的作品。

Helen Merrill & Gordon Beck: No Tears…No Goodbyes (Owl)
9.jpg
http://y.qq.com/#type=album&mid=004U83iJ2Qp1v8&play=0

梅芮尔录制这张专辑时已经五十四岁。彼时的她,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客居意大利与日本将近二十年,无论是是歌喉或是心态,已经与年轻时的她大不相同。她的歌声不若早期的厚沈,但也没有年少时的阴郁。历经沧桑的她,似乎见惯了大风大浪,有棱有角的个性被磨得平顺,同样反映在这张专辑的演唱风格之中。

80年代时,梅芮尔曾与英国杰出的钢琴手Gordon Beck一起巡回演出,来自美国的低音贝斯手Red Mitchell与小号手Tom Harrell也曾加入Beck的乐团,担任演奏工作。《No Tears…No Goodbyes》就是在这样的合作关系下诞生的。

《No Tears…No Goodbyes》在巴黎录音,由法国的猫头鹰厂牌(Owl Records)发行黑胶唱片,后来环球取得版权,重新发行了CD版。虽然《全音乐指南》只给了这张专辑三颗星,但在笔者的心目中,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No Tears…No Goodbyes》都是梅芮尔最出色的作品,说它是《人声-钢琴》二重奏中的铭心绝品,给五颗星也不为过。

钢琴手Gordon Beck的演奏在整张专辑的表现上,扮演了十分关键性的角色。Beck算得上是英国爵士界的重量级人物,年轻时出于对音乐的热爱,放弃了工程师的工作,加入了次中音萨克斯风手Tubby Hayes的乐团,后来也曾担任伦敦顶尖的爵士俱乐部Ronnie Scott的常驻钢琴手。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Gordon Beck加入了美国中音萨克斯风手Phil Woods领军的《欧洲节奏机器》(European Rhythm Machine)乐团,录制了许多经典作品。在这之后,Gordon Beck组成自己的乐团,正式单飞,并常以钢琴三重奏形式巡回演出。

在《No Tears…No Goodbyes》中,Gordon Beck扮演的并不是单纯的伴奏角色。作为欧洲最杰出的即兴钢琴手,Beck不但擅长情境铺陈,他那充满自信的和声与即兴旋律,为梅芮尔世故圆融的嗓音穿针引线,交织成片片陶醉的音乐风景,令人《耳》不暇接。以第一轨《《No Tears…No Goodbyes》》为例,一开头的几个轻柔的电子键盘音符,搭配梅芮尔的轻声歌唱,带出了迷蒙雨夜的都会风情。Gordon Beck的即兴演奏固然慧黠锐利,但绝不会盖过梅芮尔的风采。或许为了纪念录音地点,第二轨《I Love Paris》系Cole Porter名作,以梅芮尔的清唱开场,Beck在中间加入,以极简形式伴奏。第三轨《I Love Paris Too》系Gordon Beck的钢琴独奏,巧妙地呼应梅芮尔的歌唱,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即兴小品。第五轨的《Bye Bye Blackbird》系旧曲重唱,相较于她在The Nearness of You中比较厚重的嗓音,《No Tears…No Goodbyes》中的版本显得较为轻松、逍遥,而没有太多情感包袱,梅芮尔演唱风格的转换,由此可见一斑。

10.jpg
http://y.qq.com/#type=album&mid=000uHqEA1LMPEN&play=0

除了《No Tears…No Goodbyes》之外,梅芮尔与Gordon Beck也在猫头鹰厂牌合作了另一张专辑Music Makers,萨克斯风手Steve Lacy与小提琴手Stephane Grappelli均有参与,同样值得一听。

咆勃乐时代窜起的知名女歌手如Ella Fitzgerald、Sarah Vaughan早已于一、二十年先后凋零,即使是音乐走向与制作风格比较相像的Anita O’Day,也已离开人间。今年已届85岁高龄的梅芮尔,依然活跃于爵士歌坛,如同孤高独行的夜莺,栖息在都市丛林的枝头,以魅力满分的氤氲嗓音,诉说着恋爱的甜蜜与情伤的悲痛,如此,楚楚动人。


1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