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50|回复: 0

中国的黑胶 & 访问中国唱片

[复制链接]

110

主题

684

回帖

3017

积分

精灵王

【吃】

积分
3017

新人进步奖

发表于 2015-10-9 10: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oyo仔 于 2015-10-13 11:47 编辑

一张12英寸密纹黑胶唱片的直径是31厘米,也就是说,一张黑胶唱片的封套,其面积达到961平方厘米,比卡带封套面积的65平方厘米和CD封套面积的144平方厘米bigger了很多。这近十分之一个平方,按照目前上海环线内房价核算,价格高达五位数字人民币,但这,并不是黑胶唱片在最近几年里强势回潮、重新回到我们生活中的理由。我们相信,黑胶的bigger,岂止于大。

BIGGER的上海
上海百代唱片公司

201501161034256984.jpg

“百代唱片”几乎代表了二十世纪初中叶上海繁荣的唱片业、电影业乃至整个“老上海风骨”。上海百代唱片由法国人乐浜生(E.Labansat)创立于1908年,“百代”这个名字来自其法国总公司的名字“Pathé”。1914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在徐家汇路(今衡山路811号)建立唱片工厂,这里就是今天著名的“百代小红楼”。
百代灌录《义勇军进行曲》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拍摄的大量反映爱国救亡题材的电影几乎都由上海百代配合电影音乐唱片的发行。1935年,时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副主任的聂耳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主题曲,这首名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曲由此在百代诞生,1949年,《义勇军进行曲》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第一张中国制造唱片
上海百代于1914年开工建设的唱片工厂,到1917年完工投产,历史上第一张“中国制造”的唱片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诞生,由此开创了整个中国唱片业。从1917年到1949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制造和销售的唱片品种,包括戏曲、歌曲、音乐、演讲等等在内,可考证的数据是6357面,不可考证的更可能高达近两万(据葛涛《唱片与现代上海社会生活》)。

EMI 收购百代

201501161035167915.jpg

1934年,“百代”被英商电器音乐实业有限公司收购,这家公司的简称为“EMI”,但决定在中国沿用“百代”商标,改名“英商东方百代有限公司”,由此在中国“EMI”就和“百代”联系在了一起。EMI这家全球著名的唱片巨头荣耀百年,直到2012年唱片业务被环球音乐集团收购。

百花齐放
除了知名的“百代”,上世纪前半叶和中叶上海还有物克多(胜利)、蓓开、高亭、宝芳、大中华、新月、长城等中外资唱片品牌,中国唱片业由此得以蓬勃发展。

《上海老唱片(1903—1949)》
最知名的吴方言语言学家钱乃荣有关上海老唱片的学术巨著。钱大佬收藏了上海各大小唱片公司的600多张老唱片,从文化角度切入,通过分类介绍上海二十世纪初到中叶出版的苏滩、滑稽戏、沪剧、越剧、甬剧、评弹、昆曲等曲目内容,将上海海派文艺精华娓娓道来,可视作对上海文艺繁荣时期各类曲艺融合、发展及变迁历史的全面回顾和盛大巡礼,旨在发掘上海老唱片中蕴藏着的独特文化价值。

《唱片与现代上海社会生活》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葛涛所著,从“清末、民国时代上海唱片业兴衰的社会、政治及经济意义”这一命题,详细记录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引入唱片和留声机以及逐渐发展为中国唱片业中心的情况,以及唱片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是目前为止最权威、最详细的老上海唱片的学术著作。

国语时代曲
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最大的贡献来自于它和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国语时代曲”的关系密不可分。“国语时代曲”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上海发端,主要由黎锦辉的“明月歌舞社”和上海发达的电影拍摄所带动,到三四十年代发展成为影响巨大的中文流行歌曲样式。上海的国语时代曲有着非常完备的产业模式 :有黎锦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李厚襄、严华等一大批创作人,有周璇、姚莉、李香兰、白光、白虹、张露等红极一时的歌星,也诞生了《桃花江》、《夜来香》、《香格里拉》、《玫瑰玫瑰我爱你》等无数脍炙人口、流传不息的经典歌曲,而所有这些,几乎都由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签约和发行,上海百代唱片由此成为中国流行乐鼻祖的物质和产业基础。

中国唱片厂

201501161035446614.jpg

1949年,上海百代南迁香港,中国唱片厂接管了包括百代在内的各家上海唱片公司。中国唱片厂用自主研发生产的12寸、10寸黑胶以及7寸薄膜唱片记录下了另一个时代的完整声音。这张“红唱片”是全球唱片历史上仅有的片基呈红褐色的78转粗纹唱片,1951年秋至1952年间由上海唱片制造有限公司(俗称“红唱片厂”)生产。因为当时生产用的染色剂炭黑缺乏,故该厂改用氧化铁粉末令唱片呈红褐色。该批唱片仅生产了一年,再加上原料材质的关系,特别易碎,因此“红唱片”目前存量极少。

中唱复刻黑胶

201501161036112291.jpg

1998年中国最后一条黑胶唱片生产线在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关闭,但11年后的2009年,有鉴于黑胶唱片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强势回潮,中唱上海又启动黑胶复刻计划,2010年出版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张黑胶唱片。中唱的复刻黑胶选用当年的原始录音母盘,由德国Pauler Acoustics工作室和Pallas Group工厂通过修复补足,以DMM母盘直刻技术再制黑胶母盘,唱片以180克重磅片基压制。四年来,这个复刻计划已完成上市22张,包括1957年录音的《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在中国》、《周璇》、《姚莉》、《白光》等的“30-40年代系列”、京剧《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及《彭丽媛》、《李谷一》等“当代歌唱家系列。

提问中国唱片上海公司
"有没有考虑过其他国家,比如俄罗斯或日本的黑胶制造商?"
由于全球黑胶唱片的复苏,只依靠PallasGroup的压片能力已经无法满足国内黑胶市场的需要,因此中唱上海选择日本的东洋化成株式会社作为第二家黑胶唱片加工工厂。该工厂目前使用的黑胶生产流水线就是原来中唱上海公司的黑胶流水线,购置于1980年代末中唱上海公司关闭其黑胶唱片车间之时,因此中唱上海公司对该流水线的状况极为了解。该生产设备与全球黑胶工厂相比,属于较新的设备,运行状况和压片质量稳定良好

每张专辑的黑胶大约印量是多少?这个数字是不是开版压制数量的下限?
各黑胶工厂对起压数量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但基本不低于500张。目前,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生产的黑胶唱片,每张起压量不低于1000张。
国内目前还有没有黑胶生产线?如果政策允许,中唱还有物质条件重开黑胶生产线吗?
由于市场的因素,1992年,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关闭黑胶生产车间,国内再无黑胶生产线。不过目前,中唱上海公司黑胶唱片生产线的重启计划已在实施推进中。

怎么看待世界范围内所谓的“黑胶回潮”?
黑胶唱片是20世纪占统治地位的音乐载体,在欧美从未曾真正消逝。黑胶的回潮之风从欧洲刮起,吹至亚洲来到中国。回潮的原因,或许是因为黑胶唱片宜于怀旧,怀念老唱片在唱机上悠悠回转时的美好时光;或许是因为黑胶唱片宜于聆听,数字时代的音乐总不及它温暖浑厚圆润的回响;更或许这一切不只关乎音乐关乎怀旧,更关乎黑胶唱片背后所彰显的生活态度,仪式般的播放程序、踏实的触感、视觉的封面设计,以及伴随岁月而来的独特气息。放至国内,还有一条或许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黑胶唱片的黄金时代,唱机和唱片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而言,就是一件奢侈品,未能拥有,当复古风潮再次来临之时,当有机会再次去拥有它的时候,为何不疯狂一次?!

中唱认为目前让黑胶回到主流唱片消费市场有无必要?如有必要,最大的阻力在哪里?
黑胶唱片对于整个音乐市场而言,仍是极为小众的,且很难改变,它对国人而言还会以一种奢侈品的方式存在。说其为奢侈品,倒不是因为价格,重要的是人们的心境。习惯了按PLAY键,还能有多少人能静心在听黑胶前,测一下针压、调一下转速,拭去唱片上的静电,慢慢享受不能快进的音乐呢?这难道不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方式吗?


吃饱喝足自己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