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评价唱片的观点 高规格的音频硬盘播放来了,更高品质的声音,更便宜的花费,更方便的使用,更广阔的音乐海洋。它会使CD这种东西灭亡吗? 我以为不会。硬盘储存、播放音乐,只是“音乐”而已。而CD不同,它除了是“音乐”,还是一件“物件”,可以观赏、抚摸,可以寄托某些记忆和情绪在这个“物件”上面。特别是中国人,历来就有睹物思亲、借物遣怀的情操,一些情感需要有实物来寄托,并可以“把玩”,个中自有一番趣味。 电风扇的出现,没有灭亡了纸扇。 CD唱片给音乐推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功绩!但正如一切商品一样,唱片里面也有类型的区分、品质的高低,选择唱片也需要一个判断的过程。一般来说,听到能让自己觉得喜悦的唱片,就可以购买。但对于一些已经拥有大量唱片的人,他不允许自己买到“无用”的唱片,也就是听一下就不喜欢的;一些刚开始要慢慢积累唱片的人,怕买到“不对”的唱片而引起将来的后悔;一些对唱片很珍爱、有特别高要求的人——他们一定需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他们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标准。这样的标准会是那些呢? 要排除个人对音乐种类和风格的爱好的偏向去对一张唱片做出合适的判断,是不容易的。这对于一个音乐爱好者来说毫无问题,选自己需要的就是了。对于一个需要对唱片发出评价和推荐的人来说,却就需要有一套理性一点的方法来规范自己,以免结论太过偏颇。我来谈谈我对唱片的判断的方法,供大家参考。我分成三个大项和若干个小项。 一、音乐。 1、音乐本身的艺术高度。 2、演绎者的水平。 3、策划能力。 二、声音效果。 三、包装。 1、封面。 2、内页。 3、碟和盒的质量。 音乐无疑是唱片最重大的内容,就是最注重声音效果的发烧友也需要首先对音乐内容有高的要求,声音效果应该寄附在音乐内容身上才能成为好的效果。事实上,好的音乐也都有好的声音效果。好的音乐一定是言之有物的、真诚的、尊重每一个音符的,并且形式上完美,并体现出或刚的或柔的“力”,抓住心灵的“力”。那些无力的音乐是一种欺骗,多少能显出一点虚情假意。好的音乐家被称为“时代的良心”,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欺骗。一部作品被发觉没有欺骗,它就拥有了可以被看做有艺术高度的作品。对作品的演绎也有存在欺骗的情况,有一些是能力不足以表现作品内容而硬要来凑热闹的,有一些是借大师的音符来炫耀自己的技巧的。那些好的演绎一定是恰如其分的、真心表达的、能感染人心的。 而一张唱片的诞生,有时候策划者将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把一张唱片看做是一篇作品的话,策划者就是创作者,我们将会用要求作曲家和演绎者的要求去要求策划者。优秀的策划者会赋予一张唱片以某种理念,传达一些意图,并运用能力去完成他的意图。 音乐最终需要通过声音来表达,好的旋律和好的声音结构很重要,好的录音效果和好的制碟品质同样也很重要。对于音乐本身之外的声音效果的要求,我们会像要求一套音响器材的声音效果一样去要求它,那就是:定位、层次、音场、音色、音质、平衡感、能量。 最后说到包装。真正喜欢音乐的人,都很关心唱片的包装,正像好的唱片公司都很注重唱片的包装品质。优秀的封面设计和丰满的内页内容,能让音乐变得有“可读性”,引导人们理解音乐,赋予音乐以文学色彩,激发起人们对一张唱片产生喜爱的感情。包装设计是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唱片“不只是音乐”,它让音乐不单埋进心里,还可以供奉在精美的碟架上,彰显人的情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