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158|回复: 19

我的发烧笔记

[复制链接]

234

主题

4896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
发表于 2017-8-3 18: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新打扫了一号录音棚,把麦景图XRT26音箱从墙角请出来,再把麦景图MC1000后级一边一只摆到XRT26脚边,用天龙DN-951FA+湖人DAC C460提供信号,出声,正常!有点意外,已经尘封了有六年时间,预备着它要出一点小故障的,却没有。
  用麦景图MC1000推XRT26,从没有使我格外喜欢,却也并不失望,它是一套固定在我们录音棚的器材,我试听其他器材总要与之做比较,判断起来就有了一个参照。这里还有麦景图C40前级,还有EAD2000CD机,轮流使用。最好的位置应该留给临时搬来试听的其它音箱,于是我把XRT26摆到较退后的位置,音场会低一点、浅一点,但也足够优秀。
  似老友久别重逢,相见甚欢,我比以前更加欣赏它的声音,感到欢喜。以前嫌弃它的低频拖沓臃肿,现在感到温厚柔软,从地面慢慢铺过来,从容不迫,饮啄犹闲;以前不满于它的高频懦弱,现在却受到它细腻表情的吸引,光华伸缩,似月到风来。它柔柔地撒布音符将我浸泡。
  我感到了勃勃生机。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234

主题

4896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18: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要重新扬起热情,试听音响,并把所得记录,或能给其他人提供一点参考。但主要是为了自己着想,每有感,不作记录,就成过眼云烟,不能成为经验。这样的经验即是生活体验,证明活着;这样的记录,使自己不至于空虚。
但是我知道,自己的经验只是一方面。凡事物无论大小,总是多面的复杂的,这一面看去是明的,另一面看去可能是暗的,如摄影,换个角度这朵花的色彩和形状就不一样。我总是笃定地相信我听到的声音属于某一种品质,仔细想来就感到害怕,对自己无知的后怕。声音奥妙而深邃,任谁都不能完全看透,只能随着经验的增加和判断的深入看多一层,但未知的永远更多。所以,我将小心翼翼地考验我的感受和推敲我的文字,也许因此而不能果断,却是我目前唯一能采取的态度了。
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184

主题

2087

回帖

2万

积分

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3403
发表于 2017-8-4 09: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要搞活动了?

234

主题

4896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12: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麦景图开创于1950年,做胆机起家。1970年开始产出ML系列音箱,十分优秀,声音古朴纯净,能量密集,可惜数年之后停产,我猜是工程师辞职的缘故。1980年开始生产XRT系列音箱至今,所有型号都是大型音箱,都采用多个高音喇叭。XRT26是1995年的产品,四分体,下面是它的规格:
3路26喇叭密閉式
低音:30.5cm×2
中音:20.3cm
高音:2.5cm×23
频宽:32Hz~22kHz ±2dB
阻抗:4Ω
灵敏度:87dB
分频点:250Hz、1.5kHz
05.JPG 06.JPG 07.JPG 08.JPG
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234

主题

4896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15: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体音箱,大多数是将低音部分独立音箱分出来,珍妮西施、燕飞利士、MBL得双葫芦就都这么做,但麦景图大多分体音箱是高音部分独立出来,这样对摆位的考究要求更高。在一号录音棚这个空间,我将XRT26的高音柱置于中低音箱体的外侧,给予大概10°的内倾,很容易就取得清晰的结像和音场。这要归功于录音棚优秀的声学环境,若在一般的空间,可能还要花更大的功夫,我还没有试过。
音场是人耳对两个点声源同时发声时的幻觉,我们称之为立体声。这个音场有多清晰,主要由两个点声源的中高音部分在环境中多次反射之后产生的能量分布和相位关系来决定,频率越低,人耳的方向判断越弱。所以,那些将低音音箱独立出来的做法,是很容易摆出一个清晰的音场的,只需摆好中高音箱体的位置即可取得清晰的音场,低音箱体的位置就自由多了,它的任务是使清晰的音场更加凸显和层次更深。麦景图XRT26就不同,它的中音部分在低音箱体上,这样就需要考虑两个箱体发声时的指向性,而不是一个,这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音部分为什么需要使用那么多喇叭呢?会不会使高音很庞大很强悍?恰恰相反,使用这么多个高音喇叭的目的就是要使高音柔和。“贝塞尔阵列”的原理是“贝塞尔曲线”,是一个数学概念,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领域,它能使僵硬的目的过程变成一条优美的曲线。应用到这个具体的音箱上,大概就是在高频部分声音的低点、高点、音量的弱点、强点这四个点中实现一条优美的曲线,效果就是让声音既能实现音乐的要求、又能柔美而不僵硬。这23个喇叭就在这条曲线中承担各自的任务。
其他大音箱上使用一个高音喇叭为什么也能很好呢?这就是科学的乐趣。但是,至少麦景图确实是在运用更高层的科学知识制造产品的。
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234

主题

4896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15: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麦景图XRT26的性格是柔美的,并且十分宽松自然,它在产生庞大音乐效果的时候仍然坚持着从容不迫。它从不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它不是威严的气质,它的性格是柔顺的、优美的,使人感到舒服。麦景图创始人之一的哥顿说:音响设备必须挑动使用者对音乐的感情。
但是,它毕竟是一套庞大的音箱,它能产生强大能量的声音,它需要大功放去伺候,厂家建议使用200-1000W的功率去推动它。我们这里使用变得就是麦景图MC1000后级,输出功率1000W。这样搭配,我觉得吻合了哥顿的理念,声音效果强调感情色彩,犹如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聆听它,心自然就静了下来。我尝试过使用CELLO 350去推,能收获更加清晰的细节和纤细的线条,但柔和的特质仍不能改变。
09.JPG 10.JPG
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15

主题

75

回帖

499

积分

骑士

积分
499
发表于 2017-8-4 17: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我终于有机会去一号录音棚了。

234

主题

4896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18:4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套器材是当年我们单位的共青团买来唱卡拉OK的,大家都说效果不好,于是技术部门的同志随便搬出一套专业器材,大家就都觉得过瘾。这套家伙就进入了贮藏室。两年之后被我申请来到一号录音棚,就从没有离开。但是,原配的麦景图C40前级故障了,经过修理,我总心存芥蒂,少用它。搭配麦景图MC1000,我倾向于使用快速有力的前级,CELLO 1KΩ搭配在这里是我感到最满意的。
音响搭配的效果可有两种追求:中庸的或极端的。
中国文化讲究刚柔并济或阴阳调配,搭配音响也大多如此,慢的音箱就搭配快的功放,明亮的音箱就搭配厚暖的功放,为了取得一个中和的声音。但也有寻求极端的,极快极明亮的,极慢极厚暖的,有些老烧友就喜欢用暖的古董胆机推宽松的古董音箱取得一种极为柔美的声音,极端亦极致。
但是中庸的声音更能应付全面的音乐品种,也是更容易成功的搭配方式,所以大多数老烧友在向新烧友推荐器材的时候总是采取阴阳调配的方法。于是我们在一些有发烧经验的人的家里很少见到“一套西装”的,总是不同品牌的组合。
值得尊重的音响品牌一定是有个性的,那是设计者的审美标准。但是使用者的审美观点并不与设计者完全一致,所以我们就要“搭配”,在搭配中表达我们自己的审美。
11.JPG
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234

主题

4896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18:4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叠放在麦景图C40头上的是一台汕头发烧友自制的合并功放,后面才说它。
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234

主题

4896

回帖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468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19: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号录音棚总是有很多音响器材,借入还出,我大多时候不需要组合中庸的或完美的声音,随手连接,随意听声。首先我用一台极小的老机器做前级,我自己买的德国湖人DAC C460,八十年代的产品。它主要功能其实是解码,带有一点点前级放大,于是我从天龙951CD机的平衡数字输出口将数字信号输入到这只小湖人,小湖人解码后去推动后级MC1000,这样全套音响就完成了。开机通电,放进瑞鸣的《一路莲花》,小音量,碰铃的声音飘飘地响起,恍如天外,带着光泽而来,接着一个男声唱起一支安多民歌风格的佛曲,我感到置身于高原的蓝天白云下面,空灵,舒畅。
选择《一路莲花》并非随手,我暗藏着祈祷,想要用它的力量保佑这套器材正常出声,果不其然啊!这是我的心情,虽与科学无关,却也不是迷信。这首安多民歌风格的曲子,十分平缓,令我联想到了另一个场景。2012年我带了两套电教室设备到玉树一个孤儿院安装,在高原反应头痛欲裂的情况下花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完工,那个给我扶梯子的义工掏出一把扎念琴给我唱了一首安多民歌,我的头痛立即消失,陶醉了在他的歌声里。
13.JPG 12.JPG
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