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29 13: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归正传,米凯兰杰利的《“皇帝”协奏曲》,最值得听的当然是前文提到的切利比达奇、朱里尼、马蒂农的版本了,其实,从年代看,这些录音恰好产生在米凯兰杰利技艺最鼎盛的时期,这倒不是说,三个版本处于同一水平。马蒂农版是1970年卢塞恩音乐节的现场立体声录音,以前从未发行,MUSIC&ARTS以CD(片号:CD1162)作全球首发。说实话,这张唱片彻底改变了我对马蒂农的看法。以前听到的马蒂农,更多是醉心于色彩、光影、透视的马蒂农,德彪西在他那里成为空洞、纤弱的漂浮物。面对第五钢琴协奏曲,他的注意力不可能不被音乐结构所吸引,法国人感性的思考遭遇了德国式的思辩。米凯兰杰利自然还是主角,一切要围绕着他来进行。1970年的米凯兰杰利弹得很直白,音乐回归到本体论式的表达而非疏离于想象。速度保持了飘逸的个性,激情的部分也得到刻意的强调,但米凯兰杰利毕竟不是菲舍尔,没有那种雄浑的气质,精致而凝练的处理更对他的味口,那里面甚至有一点中国文人画笔致苍秀疏淡的韵味。跟有些看法不同的是,我认为内敛克制的成分在米凯兰杰利的音乐里始终存在,就算是在他当初被称作“李斯特再世”的时候,因此,贝多芬在《“皇帝”协奏曲》里对钢琴所做的特殊调性处理,比如b小调、降e小调的段落,才真是米凯兰杰利最迷人的地方。马蒂农的ORTF(法国国家交响乐团)不是一支强悍的乐队,很顺从指挥的个性。可以说,马蒂农对这首协奏曲的处理具有明显的室内乐倾向,比例精确、层次分明、呼应流畅(如果你晓得这位马蒂农当年曾拿下巴黎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比赛头奖,也许,对他如此这般处理《“皇帝”协奏曲》就不会感到惊异了),米凯兰杰利的钢琴声部使结构具有稳定、清晰的表现,同时,Rubato显得游刃有余。总之,这是一个足够让人肃然起敬的版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