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11 15: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集《岁月留声》则是一些较短小的器乐曲和声乐曲。其中《岁月留声组曲》是四首曾经流传于大江南北的流行曲的联奏:《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信天游》、《春天的故事》,其旋律无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但经过改编之后,这些乐曲却能予人一种新鲜的感觉。或许,这种乐曲在某些乐迷看来,会认为层次太低。但我以为,听这样音乐,无需专业的训练,也无需高深的学养,能够接受的人肯定更多。应该推出更多这样的音乐,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民乐,民乐也才有更广大的发展空间。下集中最叫人惊奇的当属几首由外国音乐改编而成的器乐曲了,如《斯拉夫舞曲第八号》、《拨弦波尔卡》,虽然是以民族乐队演奏,但听来并不“夹生”,不仔细聆听的话,还真以为是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出来的呢。其它乐曲,有知名女高音萨仁呼以蒙古语演唱的《赞歌》、《雄鹰》,著名粤剧演员麦玉清演唱的《荔枝颂》,以及返场曲《喜讯到边寨》、《花好月圆》等,也都各具精彩。把这场音乐会称作一场音乐盛宴,恐怕也不为过。
2008年初,胡炳旭先生曾与广东民族乐团远赴欧洲五国八大城市演出,登上了欧洲的艺术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该场音乐会也留下了录音,并制成CD,CD所选曲目也有多首与《佛跳墙》相同。但《佛跳墙》制成之后,一对比,便发现音效远胜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录制的那盒CD。当然,这其中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演员的状态不同。但就我所知,易有伍先生在录制这场音乐会之后,便对顺德演艺中心音乐厅的音响效果赞叹不已,在进行后期制作时更精益求精,花费了不少心血。毫不夸张地说一句,您听CD所得到的效果,绝对要胜过听现场!
顺便说一点题外话。日前与朋友闲聚,座间有两位朋友在争论高雅音乐的前景。A君以为现今快餐式娱乐横行,高雅音乐黯淡无希望;B君则认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雅音乐终将会成为人们主要的精神享受之一。不过,B君也表示,这种可能也只会在三五十年之后实现,在他有生之年,怕是难以看到了。我比较赞同B君的观点。但我还要说,音乐,乃至别种艺术的推广,并不只是消费能力的问题,还需要从细微处做起。最要紧的,便是推广音乐的影响,将不听民乐、不听古典的人吸引过来,而这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当然,也不是一场音乐会、一盒CD便能办成的。但,像《佛跳墙》这样的雅俗共赏的音乐会、CD,却是多多益善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