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7-7 09: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寨下有一句俗语说:一寺、二寨、三石桥,寨下生活真逍遥。寺就是山后面崖壁上的金龟寺,大小石寨是居住场所,村边的石塘溪和三座古桥则是寨下风水文化和原始信仰的体现。
寨下村地形呈葫芦状,背靠南面巨大的驮象岩,依S形的石塘溪,充分体现了客家人栖居山水的生活习性。溪上有三座古桥,石拱桥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石面苍苔斑驳,枯藤老树掩映。溪口风水林古木参天,主要有红柯、米槠、苦槠等壳斗科树木,以及三人才能合围的千年柳杉。二棵高大米槠如天然大门把守在谷口,构成一水带三桥、二木如金锁的神奇境地。
更为奇特的是桥边的三神殿。首先可以看到一棵枯死的继木旁边一座小庙,供奉枯木神。这是客家人特有的祭祀,一种信奉植物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枯木亦然。除了对万物生灵的尊重,我们还可以感觉一种朴素的环保意识。路中间的杨公殿是一座亭庙,供奉当地的土地神杨公和杨母。每年逢年过节当地村民都用猪头、馒头等供品拜祭祈福。水门殿是林中一个古气苍苍的木屋,颇有一些神秘气息。它处于寨下村的风水口,有镇邪、锁住风水之意。殿中间供奉五谷神――神农氏,雷公电母分列左右。
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中华文化,却又与丹霞山水完美结合,这是泰宁寨下大峡谷不同与其他地质公园的一大特色,也是游人争相一睹的重要原因了。
地质奇观
寨下大峡谷景区方圆2平方公里,由3条峡谷首尾相连而成,呈环状三角形,全长约5公里,好似一条金色苍龙蜷卧在群山之中。峡谷两旁危崖突兀,壁立千仞,难得见到阳光,幽深得近似于封闭状态,走入峡谷之中顿生隔世之感。
不同于一般峡谷,寨下最大的特色是举世罕见、让人叹为观止的丹霞景观。丹崖斑斓、奇险峻秀、深邃幽长,谷内植物茂密,藤萝攀岩附树,流水潺潺,恍若世外桃源。
寨下所在的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处在福建邵武至广东河源的地质断裂带上,是在距今约6500万年前的裂陷盆地背景下发育起来的青年期丹霞地貌峡谷景观。晚白垩世红色砂砾岩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而产生断裂、节理和重力崩塌,再经水流侵蚀和风化剥蚀作用,发育了典型的丹霞赤壁、洞穴、巷谷、线谷、峡谷和崩塌堰塞湖等丹霞地貌。青年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地质景观的丰富性独一无二同时保存完好,这是寨下成为世界地质公园样板的主要原因。
在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650多处丹霞地貌景区中,泰宁是最典型、景观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的青年期丹霞地貌区。赤壁、峡谷、丹霞洞穴特别发育是泰宁地质公园的主要特征,也是与其他丹霞地貌风景区的重要区别。
从地质学来说,丹霞峰林、峰丛、石堡、石墙、石柱等属于丹霞地貌中的正地貌,深切曲流、深切峡谷、巷谷、线谷、丹霞洞穴等属于负地貌。泰宁地质公园的负地貌更为发育而且保存完好,特征极其突出,国内外罕见。
与发育丹霞峰林的中年期和仅剩孤峰残丘的老年期丹霞地貌迥然不同,峡谷极其发育是青年期丹霞地貌的最主要特征。在泰宁地质公园,多期构造活动形成的复杂断裂系统加上流水作用,产生了80多处线谷(一线天)、150余处巷谷、240多条峡谷构成的峡谷群,雕塑了公园沟壑纵横的地貌景观。
寨下无疑是最好的样板。三条首尾相连的峡谷――悬天峡、通天峡、倚天峡跨越数亿年时空,集众多丹霞奇观于一身,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就像一幅幅同时承载沧桑历史和鲜活灵魂的巨幅壁画,等待有缘人耐心地解读。
水滴石穿悬天峡
悬天峡是流水作用的杰作。这条南北走向的峡谷长1公里,宽2-30米,崖壁高70-150米,在谷底可以看见突兀的崖壁与苍天相连,天如悬冰。这里可以认识塑造丹霞地貌的一个主要地质作用――流水侵蚀,所以这个峡谷有滴水穿石之称。
穿过寨下村古木参天的风水林,沿着一片长满翠竹的斜坡下走,红岩巨壁向两边延伸,我们就在悬天峡的谷底穿行了。悬天峡其实并不能叫真正的峡谷,这其中的道理还得要从线谷说起。
经过导游的指点,我们注意到峡谷右边崖壁上有从山顶垂直而下的狭窄岩隙,数数一共五条,掩映在碧树绿草之中。这就是悬天峡的五线谷。线谷是流水造成的垂直裂隙。岩层因为地壳变动产生不同方向的垂直节理、裂隙,地区抬升后流水沿着节理裂隙下切,形成上宽下窄的V型线谷,俗称一线天。线谷非常狭窄,几乎无法容人,但是它将在流水作用下越来越宽,变成巷谷、峡谷。悬天峡底部深而且窄,刚好容一条小路,两边几乎垂直向上,正像一条深巷子,是巷谷的代表。事实上寨下大峡谷可以称为一座线谷、巷谷和峡谷的大观园。
天穹岩则是寨下大峡谷最引人入胜的景观。在一处倒悬着的红色崖壁顶端,有一直径约20米的凹岩内,鬼斧神工般雕凿出数百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丹霞洞穴,大洞套着小洞,洞中有洞,如同一个洞的家族;它们高悬头顶,在谷底看来宛如一座神圣殿堂的穹庐,高贵而又气派;又好似满天星斗,令人眼花缭乱。
这就是极具丹霞特色的“天穹岩”,它是一处由水流侵蚀、风化剥蚀而形成的大型蜂窝状洞穴群。因为垂直水流受表面张力以及砂砾石孔隙的吸附作用,不均匀地沿着崖壁自上而下呈扇形流淌、润侵、冲蚀崖壁产生内凹,形成片状风化剥落,最终产生这种套叠状洞穴。
我们都说天穹岩那一个个洞穴像张开的大口。它们穿越亿万年的时空隧道,期待与现代人对话;可是谁又能知道它会说出怎样动人心魄的话呢?与地球和宇宙直接对话,不知道我们哪个现代人有这样的资格。天穹岩也许要说,脚踏实地去探索,才能有可能发现天地之间的秘密。我想这也是保护地质遗迹、开展地质旅行的原理吧。
除了学习地质知识以外,我们在悬天峡还能遇见一个神仙。有一处崖壁呈现波浪状,正像弥勒佛的大肚皮,当地人认为是一个山神――石伯公的化身。石伯公是泰宁山区一个非常有趣的山神,传说他喜欢学人说话,还喜欢藏人、藏东西,捉弄人,但是没有恶意。进山砍柴、打猎、采蘑菇的迷路人有时会被石伯公藏起来几天,知道原因的村民于是举着松脂火把敲锣打鼓进山,要求石伯公放人。甚至有找回来的人记得石伯公煮粉干和鸡蛋给他吃。
石伯公是泰宁客家人由石头崇拜的原始信仰演化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神灵,反映出在独特的丹霞地貌地区,当地人对大自然的神秘并非恐惧,而是有戏说调侃的色彩。石伯公其实应该算是滑稽神,这种民俗现象十分罕见。
崖壁上的“石伯公”是怎么形成的呢?这是一种S形崖壁。沉积岩的岩性软硬不一,造成差异风化;加上流水的侧蚀作用加速了岩石底部的侵蚀后退,使得岩壁上部越来越鼓起如肚皮。
山崩地裂通天峡
一路上都在想号称“天崩地裂”的通天峡是怎样一个样子呢?走到通天峡谷口,却只见一片更加茂盛的竹林,地上长满奇花异草;溪水也更大了,潺潺从林中流过。难道没有前进的路了?
顺着溪水溯源而上,突然山崖中开一缝,后面翠色如屏,不意有如此境界,正是曲径通幽,别有天地。这个V字形裂隙“地裂”是沿构造节理开裂崩塌形成的,与一般线谷的流水侵蚀不同。
穿过溪水流过的巷谷,眼前突然豁然开朗,一块四壁平整的巨崖高入云霄,仿佛顶天立地的红色石碑,令一行人无不瞠目结舌。这就是寨下大峡谷最壮观的通天碑。这块巨崖如倚天神人守候谷口,威风凛凛地俯视着它脚下的我们。我无法判断它的高度,仰头只看到阳光沿着山顶的轮廓画了道金边,整个山谷都在它的阴影里。巨崖的断层面为红色,平整似刀劈。
通天碑体现了丹霞审美的一个特点。一般南方丹霞地貌的山体都比较低矮,比起我国西部、北方的山地要矮得多,但由于其形态为悬崖绝壁,在短短几十米的水平距离中,高差可达100~200米,所以在谷底崖下往上看,显得高大雄壮。丹霞之雄需要在绝壁下感受,远观是没有这种美学特征的。
通天碑这个地质奇观整体受90度垂直重力崩塌、风化作用,整个崖壁劈削得十分整齐。最近的崩塌是在1993年。一个冬天的晚上传出一声巨响,如天空惊雷,当地村民第二天首次看到这个奇观。崩塌的岩石沿山坡堆积,几乎填满半个山谷,形成了通天碑下的云崖岭,地质上叫倒石堆。在这个巨大的乱石堆之中行走,可以想象当年这些巨石从通天碑上崩塌时那种排山倒海、一泻而下的磅礴气势是多么地惊心动魄。从岩壁上新鲜明显的崩塌痕迹,和堆积石块没有长树木也可以看出,通天碑和云崖岭可以说是寨下大峡谷最新的地质奇观。“天崩”的宏伟景象在此留下永不磨灭的证明。亿万年地球运动的大戏剧虽然早已闭幕,在此却好像还留下大幕一角让我们探视。
小路顺着通天碑一侧穿过,通天碑从这里看上去成了一堵高100米,长500多米的红色城墙,色若渥丹,灿如明霞相映,有一个称呼:映霞壁。巨崖入云,山穷水尽疑无路,不料穿过一片竹林,丹崖谷底竟然隐藏着一个湖。这是一个崩塌堆积以及河道堰塞形成的湖泊,名字叫雁栖湖,地质上称为堰塞湖。
雁栖湖在壁立千仞的悬崖下,周围翠竹丛生,林木笼罩,湖水静谧、冰凉而清澈。正值深秋,几片红叶飘落在湖面,湖水被点缀得更加碧绿。若丹崖比作刚强男子,雁栖湖就犹如一位风姿绰约的多情女子,静静相倚。丹崖的阳刚与碧水的阴柔,构成一幅摄人心魄的绝美画卷。
雁栖湖代表着寨下地质公园“幽”的特点。丹霞山水的“幽”主要体现在高大绝壁之间幽深的谷地、溪流、湖泊和茂密的植被。这里光线黯淡、幽静深邃,没有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喧闹,只有轻轻流水、和风吹拂木叶飘飘、几声鸟语虫鸣——幽静、幽深、幽暗。
由于雁栖湖深藏峡谷,没有船无以穿过,以至2005年初泰宁建设地质公园时才搭建必要的悬空步道,世人得以见识它的美丽丰姿。同时还在湖中发现一片神奇的野生睡莲。密密匝匝的睡莲长满湖面,叶片鲜绿娇嫩呈马蹄形漂浮在水面上,碰上开花时节满湖白色花朵,与丹崖碧水翠竹相映,恍若仙境。
一般情况下,睡莲的开花时间是在清晨和晚上,但堰塞湖中的这片睡莲却是到了中午才开始开放,这是由堰塞湖独特的地理位置造成的。由于雁栖湖深藏悬崖林木之中,每天日照时间极短,只有中午12时到下午2时左右有阳光,因此湖水冰凉水温低,睡莲的开放时间受到影响,因此只有在日近中天,堰塞湖的水温升高后,这片睡莲才会开放。
睡莲又名子午莲、水芹花,根能吸收水中的铅、汞及苯酚等有毒物质,还能过滤水中的微生物,有良好的净化污水作用。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睡莲的生长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目前野生睡莲已极为少见。这片睡莲能保存下来,主要是由于地处深山密林,除了砍柴的山民樵夫,基本没有其他人踪迹涉足于此。野生睡莲的存在,说明寨下大峡谷的生态环境良好。地质公园气候宜人,植被茂盛,生物的多样性和稀有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事实上整个地质公园内有植物两千两百种以上,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三十多种,珍贵的红豆杉、柳杉、长叶榧、红花油茶、花榈木等珍稀树种,生长其间。有陆生脊椎动物三百多种,昆虫一千四百多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四十二种,是一座天然的绿色的博物馆。联合国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团评价泰宁地质公园“环境和经济、人与自然得到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除了特殊的地理因素,生态良好还得益于当地流传下来的很多对待环境的特殊做法。寨下村既有严格保护村口风水林的“严刑峻法”,也有对经济林木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到寨下的人都会惊异于丹崖与竹海的奇妙组合。满山遍野的翠竹已经成为寨下大峡谷一道闪亮的风景,与碧水丹崖辉映,使寨下雄、秀兼备,可以称为寨下一绝。在对待当地主要植被毛竹上,村民按照地域、竹子大小和季节有计划采伐,保持合理密度;对待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竹笋,也同样如此。我们在寨下大峡谷溪边可以看到一种木制机械,外地人很难猜出是什么。其实它就是榨笋机。春天雨后,村民进山采笋,就在峡谷里把鲜笋去壳放入简易的锅里煮一下,拿到榨笋机的方形木框里层层排好,上面压上编号的木板,然后利用力学原理给榨笋机加上大石块,层层加码进行压榨。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压榨方法。
时空隧道倚天峡
从雁栖湖穿过朽木满径的古河道,忽然听见水流哗哗,绝壁之下金龟寺方向来的一条小河在奔腾跳跃。“山为锦屏何须画,水作琴声不用弹。”这句话来形容眼前景象最好不过了。
这个称为倚天峡的河谷为什么叫时空隧道呢?游客实在想不出来。路边的标识牌公布了答案。我们的左边山体是4亿年前的古生代深黑色变质岩,右边是距今8000万年前中生代晚期的红色沉积岩,一个来自地壳深处,一个是海陆沉积形成,亿万年海陆变迁沧海桑田之后,它们竟然会这样隔着一道窄窄的河谷相遇,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游客触手可及,如同在一个长长的时空隧道里旅行。
中英文标识牌内容将深奥的地质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地学导游词,让普通游客看得懂。泰宁地质公园的这个特点获得专家和游客一直称赞。细心的游客会发现,作为一个地质科考景区,寨下的公园建设有一种注重生态、科普和人性化理念。游览步道大部分采用木栈道架空,没有大挖大填,破坏植被;线路按照原来的旧道稍作整理,不断河流水域,不动朽木杂树;地质景点解说牌基座采用仿丹霞硕石,以求与景观环境协调;内容也准确易懂。其实这也是风景区和地质公园的特点:除了保护,更要适当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参观条件,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联合国专家实地考察,泰宁地质公园综合评价最高。最后的评议中专家们评价最高,所提异议最少,认为泰宁地质公园是地质公园的样板,获得全票通过。
倚天峡的天书一直是众人瞩目的景观。远看红色崖壁上纵横交错的沟壑仿佛一大片象形文字,而且还写得工整优美,有些艺术气质。天书是丹崖差异风化的产物。丹霞崖壁的主要是砾石和砂砾石,在外力作用下抗风化能力较差的岩石就沿着崖壁上的节理溶解剥落,形成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沟壑。与此类似,泰宁金湖大赤壁上形成了更为壮观、极为神似的“仙”、“寿”二字。
沿着流水往谷外走,可以看到红色沉积岩崩落后的巨大岩体,与河底的坚硬变质岩“亲密接触”。“倚天剑”无疑是最壮观的。这个崖壁崩裂后退留下的错落体呈孤峰状特别雄伟,从河谷耸立,正像一支直插云天的宝剑,倚天峡也因它命名。
转过倚天宝剑,突然视野大开,田畴舒展,溪流平缓,不远处出现一个小村寨。寨后的巨崖不正像一只披挂迎宾的大象吗?寨下大峡谷的地质之旅如同画了一个圈,在开始的地方结束。(摘自风景名胜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