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448|回复: 8

阿格丽姬要来广州演出了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201

回帖

259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2597
发表于 2006-7-3 17: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格丽姬7月26日要在南国桃园国际音乐夏令营的音乐厅公开演出了,曲目是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虽然地方偏远了些,但有车接送还算讲得过去。
穆特刚刚来过,紧接着又来了阿格丽姬和杜托瓦这样的大牌,广州乐迷有耳福了。

8

主题

341

回帖

473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4735
发表于 2006-7-4 09: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耳福是有啦,只怕像穆特的票价高得吓人——可望不可及
不想说

283

主题

578

回帖

9281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9281
发表于 2006-7-4 17: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里不是人人都认得“阿格丽姬和杜托瓦这样的大牌”,给点介绍好不好?
手执一把大关刀!

672

主题

5959

回帖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429
发表于 2006-7-6 09: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格丽姬是谁?孤陋寡闻啊。
HiFi无尽头

8

主题

341

回帖

473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4735
发表于 2006-7-6 11: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rain2006-07-06 09:13发表的“”:
阿格丽姬是谁?孤陋寡闻啊。
楼主什么不说话啊?都问了几天了,没有呼应
不想说

20

主题

744

回帖

450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4508
发表于 2006-7-9 12: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s:8] 帮楼主一把,Martha Argerich是我非常喜欢的现代钢琴大事大师。转贴美文一篇:

难以捉摸的天才--Martha Argerich
作者:Master

      Martha Argerich(阿格丽希)生于1941年的布谊诺艾利斯,也在那里渡过童年时光,四岁就开始举行演奏会。她在1955年搬到欧洲去,在维也纳随顾尔达与李帕第夫人、马加洛夫学琴。在拿到1957年Bolzano与日内瓦钢琴大赛的首奖之后,开始展开她的演奏生涯,但随即中断,在1960-1964年跟随 Stefan Askenase再进修,再回到舞台时,她获得了1965年在华沙举行的肖邦钢琴大赛的首奖,之后她开始把触角伸往全世界,除了独奏、也包括协奏、与其它有名器乐家的合奏事业,她在1980年的肖邦钢琴大赛引起了喧然大波,因为她认为在半准决赛被淘汰的波哥雷利奇是个天才。她的录音获得了世界多处评鉴的多项大奖,也包括在PHILIPS的录音,她是一位领导钢琴技巧与美感风格的大师。
  想为阿格丽希做简介,虽然困难,但却又极具吸引力、去那里找字眼冠在如此具有天赋异禀又有独特魅力的怪才身上。对阿格丽希来说,就如同拉赫曼尼诺夫、柯尔托与霍洛维兹,会禁不住让我们重新思考与定位,他们如此特殊的个人特质有少数钢琴家在您反复咀嚼后不免会感到失望,因为您透彻地意识到做们限制在某种范围的艺术性,而同样的状况绝不会出现在阿格丽希身上,那是看似清楚、实际上却又难以捉摸的。随着反复无常的天性,她始终将自己悬在放纵与节制之间,使得不管在巴哈或在拉赫曼尼诺夫的领域里,她霎时迸发的热度及紧张感,不时挑战着乐迷的理性。
  由于拥有绝佳的天赋,她决定保护自己的天份,免于受到过度压迫:然而如果不管是在音乐会或是录音间,她对于自己的独奏事业继续闷不吭声,对乐坛则真是个可怕的损失。她曾声明失去了音乐上的伙伴如阿巴多、罗斯托波维奇、克莱曼、麦斯基和科瓦谢维契等人,她会深感孤寂,这反映出了部份的真时。有段时间她曾一年举办了151场音乐会,虽然佳评如潮,但她不仅感到严重地影几正常的生活,也感到一种存在她与音乐间交流的独特性正在丧失中,毅然决然地,她迅速决定从聚光灯前退隐,在1978年举办最后一场个人独奏会,在1984年录下个人最后一张独奏录音之后,转向较不受瞩目的室内乐身上。然而带给论者惊喜的是,这位曾在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拉赫曼尼诺夫与普罗高菲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里有过大师风范的女钢琴家,即使在与其它器乐家相互作用的室内乐演奏过程中,还是禁不住展现出主导性的魔力。
  「我很喜欢弹钢琴,但不想当个钢琴家。」她为自己的矛盾心理如此辩护着。然而,对于一位如此矛盾的艺术家而言,她早已活跃于录音室,将最精细的洞察力具象化,完成一些与当时盛行风格对抗的版本。不像海斯或是许纳贝雨,阿格丽希近乎镇定地检视她的录音,不屈不挠地重新发行,其事业浮现了新的模式与结合从这些宝藏里要挑选出精品实在是个难熬的任称,那些要收录?那些要省略?现在这一套选辑是经过重重过滤之后才拍板定案,并不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其中某些部份是最好的。在这里,你听到的本质,就是马莎.阿格丽希。
  李斯特《第一号钢琴协奏曲》是最能展现阿格丽希特殊性格的曲目。论者可能会忆起喜爱的某个现场演出,但她与阿巴多的录音室版本则包含了所有最显着而根本的特质,除了她之外,有谁能在开头的八度颤音解脱束缚,立即掀起一波华丽且个性十足的狂涛巨浪,而立刻又压抑这股烈火以至平静与精神上的深沉?在第二乐章里所散发的内在诗意,与中段戏剧性朗诵调的催命重击,又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接续的第三乐章与第四乐章,她又带给我们阵阵惊喜,尤其是最后结束前,她那如火漫延的钢琴技法所混合出的气质,足可为volante(轻捷迅速的)或是 reinforzando molto等名词下新的定义。
  玛格丽特.隆曾经形容拉威尔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为一首「具有幻想性、幽默性与生动的曲式架构,且最为触动人心的艺术品之一」,阿格丽希活泼,甚至是激烈的演奏,深深地包含了以上的特质。有她曾向令人敬畏的米开兰杰里请教过此曲的说法,应该更能更创造些新颖之处,其反应更能与拉威尔的特质做激烈且光耀的触碰。在首乐章和着颤音的装饰奏里,她的弹性乐句带给音乐波浪状的情感升降,如同地中海的微风。中段的田园牧歌(令人回想起炎热的大平天)是轻愉的,而她在终乐章最后三分钟的弹奏,比起一般容易被视为忙碌而富机械性的触技曲,要超越出太多了。
  有时伟人的艺术家会与特殊的作曲家或曲目做公认且不可磨灭的联想,许纳贝尔和贝多芬、鲁宾斯坦和肖邦、布兰德尔和舒伯特,还有阿格丽希与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都几乎可视为同义词了。在1982年,她与夏伊神奇性地合作一现场演出后(CD至今可寻)即为如此。不管是设计过还是自觉性的,这一趟奇妙的演奏是从慢速开始慢慢加温,历经错综复杂而又回平静结束。当然不乏关键段落:阿格丽希在持续斯拉夫主题里的异常剧烈、在piu mosso里速度遽增,还有装饰奏最后那段近乎停止呼吸的加速等等。即使是相对宁静的第二乐章,阿格丽希都将它处理得像水面下的底流,而第三乐章就如同顺着洲际弹道点火起燃而一飞冲天,速度旋转不定,最显明的激情终于在狂风暴雨般的猛烈里结束,这是一个人类所不能及的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除了拉赫曼尼诺夫本人、霍洛维兹、吉利尔斯与范.克莱本之外,能够独特且要有一定的才乾完成它的,只有阿格麓希。
  一位钢琴家想要在巴哈与拉赫曼尼诺夫两方面都达到最高成就。是有可能的吗?当然可以!不需要任何骄傲或虚伪,阿格丽希的巴哈《C小调组曲》充满着无懈可击的纯净、灵巧和亮丽。在没有其它更有名气的巴哈演奏者自我膨胀之外,她的演奏开创了其真实性与现代性。阿胥肯纳吉认为:「弹这不应该要太多任性的,我并不相信诠释的主流,我只相信从生活当中带来的,不加人工修饰的音乐。」开头的Grave adagio与接续的Andante,阿格丽希原始的澄澈绝对不会与其它更具自我意识的巴哈演奏名家混淆、对那些视阿格丽希为极端狂飙象征的人而言,每个细节都有她自己一套的超级控制力、独特的音乐规则性与权威性。
从巴洛克的丰稔与庄严一下子转型到拉威尔的Sonatine,阿格丽希在此展现了独一无二的多变性。她的动与静全在算计之中,不会呆板或是过度滥情:在终乐章放手一飙之际,她那稳固的技巧足以展现大师艺术性的丰硕,一种远超过机械匠气的幻想与自由。
  在对比强烈的《加斯巴之夜》里又可显现阿格丽希的权威。开头的,她利用钢琴营造出闪烁般的和声,亮丽的波状花边连真正水仙子的魅力都恐怕不敌:在也是如此,霎时戏剧性的爆发显露出她在气氛上的掌控能力,令人忆起骷髅舞,一种神秘的死亡阴影:而,最能展露惊骇的一段音乐,阿格丽希利用幻想性找出的自己的诠释之路:猛烈、压抑、平静,史加波俨然真实地处在恶梦世界里。精准表现出颓废无比之感,阿格丽希的拉威尔《加斯巴之夜》名副其实是个诱人的夜曲。
  最后普罗高菲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再度展现阿格丽希与众不同之处。听了这场演出之后,没有人会忘掉阿格丽希与阿巴多在音乐里所带给我们的俄式魅力,在第一乐章眼光撩乱地转回主题旋律,包括中段的变奏曲,都给人有同时间两股冲力在竞飙一样,就如同从火车上看一位短跑选手奔驰着。
  因为阿格丽希长期潜沉不出,我们更要对她在唱片上留下珍贵的点点滴滴感到满足。活泼易变如她,还是跻身在伟大的钢琴家之列,以无尽的再创造为中心的传奇里。
  「音乐天才」的定义或许就像水银般难以捉摸,好不容易把它捉住,它又会立刻溜走。你可以形容阿格丽希的演奏如同刀剑般的锐利,她的八度音如同火焰般闪耀等等。同样地你也可以说,诗意与阿格麓希着名的Z由不羁演奏方式同等齐名,弗罗列斯坦与尤赛比乌斯(这两者分别代表艺术家的行为与梦想,是舒曼创造的两个虚拟角色)造就了阿格丽希的音乐,她的室内乐演出与独奏同样地出色。你会发现她演奏的巴哈不但井然有序而且相当自制;拉赫曼尼诺夫浪漫阴沉却又挥洒自如。不过,这样的描述只会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就让我先回想一下李斯特这位作曲家中最多变,一般认为是一位「要求让情感说话、流泪、歌唱与叹息,以自己的感觉带给音乐生命;他的音乐热情洋溢,表现出音乐最光辉灿烂的一面;他在毫无生气的音乐中注入活力,注入灵感与想象力,让音乐重获朝气与优美迷人的律动。他的音乐结构犹如在万里穹苍展翅飞翔;他的身上一定有上千把精良的武器可供使用;他让人忆起芬芳的气息,并把这气息带入生命」的钢琴大师。这很难做到,不过,马莎.阿格丽希就是这种风格快速变换的代名词。在今天看来,这样的修辞可能过于夸张。不过它确实一针见血地点出重点。
  阿格丽希并不因此而得意洋洋、趾高气扬,她决定走出众人注意的焦点,投入每年一百五十场不再是唯一焦点的室内乐演出,这几乎等于完全放弃独奏生涯(她最后一张独奏录音是1984年的舒曼专辑),当然也引起预料中的惊愕与争辩。阿格丽希自承一个人并不快乐,渴望音乐伙伴是她发向室内乐演出的理由之一。的确,阿格丽希的童年就像一般天才神童一样,因为自身不同而与同龄孩子产生疏离,这让她在面对自己最信任与钦佩的挚友、孩子及圈内伙伴时总是特别快乐直率。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其它问题与考虑。阿格丽希理想中的音乐风格并不容易塑造,因此她经常取消演出或突然反悔,这表示她是个人,不是机器,她不能每一次都如大家所愿的让音乐迸出耀眼的火花。阿格丽希的天性能让音乐从纯净无瑕转而如同一条热情的激流,但这代表她的个性也会有阴暗的一面。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阿格丽希的录音广泛到令人惊讶的地步,涵盖了音乐的各个领域。如果想指明阿格丽希最出色的演出,他们毫无疑问一定会告诉我们「浪漫乐派」,从肖邦、舒曼到李斯特的作品,套用一句华尔特.帕特(Walter Pater)的话来说,阿格丽希为这些杰作增添了奇妙的美感。第一首乐曲是肖邦的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阿格丽希如何让大部份认定这是古典作品的浪漫派人士,听到如此煽动人心、心境变化分明的诠释。飞利浦相当大胆地选出肖邦前奏曲作品45。这是一首阴郁且诗意的佳作,阿格丽希的诠释相当性格,苦甜交杂的气氛像是预示布拉姆斯最后一首间奏曲也会交杂着悲伤或曲折的变化,千变万化的装饰奏与结尾部份有类似歌剧的戏倒性及夸张。早些年录制的前奏曲作品28最大的魅力,在于阿格丽希的演奏掌握到罕有的优美即兴演出及火花。欢欣与颓丧、光彩与阴暗、痛苦与宁静不断交替出现,阿格丽希捕捉到音乐最原始的本色并创造出炽热的气氛。作品28-1的速度为急板,速度虽快,阿格丽希的节奏性仍然新鲜而且有条理。如果作品28-2的速度比较偏向小行板而非缓板,阿格丽希在结尾的几小节中,把它凄凉的风格充份而且清晰地表露无疑。接下来的作品28-4犹如突如其来奔流的血液。作品28-5的开始乐段再一次提醒我们,即使是最平淡的速度,阿格丽希依旧能清晰地弹出抑扬变化;至于作品28-8的早期拉赫曼尼诺夫式华丽风格、作品28-13中段带有内省风格的「更慢」乐段,很难会有比这更具说服力的诠释。正确来说,作品28-14的速度应该是快板而非急板,只是乐曲中多出一小段如风暴般的乐句(近年有人认为这段乐句并不适合以行板演奏,效果也不具说服力)。在阿格丽希手中,作品28-16具有相当凶猛的爆发力,手指在第五小节的速度迅如点水,音乐有如所谓「燃烧的太阳」。作品28-23 比谱上速度标记「中板」更为狂热,因此速度记号对阿格丽希来说或许只供参者而已(受到前一首前奏曲影几而产生的夸张?),强烈影响到拉赫曼尼诺夫降E小调《图画练习曲》作品39的前奏曲作品28-24真正展现出令人惊愕的磅礡气势,砰然作响的最后三个音符有如晴天霹雳。
  阿格丽希诠释三首马祖卡舞曲作品59比起前奏曲更得心应手,也是她唱片录音中的珠玉之作。音乐中交织着诱人轻松的魅力,是反驳那些深信只有波兰人、俄国人或斯拉夫民族才真正明白熟悉这类型舞曲,认为这是斯拉夫民族灵魂表白人士的有力证据。从另一方面来看,第二与第三号诙谐曲表现出肖邦最激昂与外向的一面,以凶暴猛烈的乐风来反讽与嘲笑「诙谐曲」这样的标题。阿格丽希流畅、火热的第二号诙谐曲会让大部份资深爱乐者血脉贲张。而在第三号诙谐曲中,阿格丽希对乐曲的掌控更加惊人,随着如银铃般清脆的琴声,流泄而出的音乐不断变换各种不同的感觉。阿格丽希其它的处理手法还包括点燃肖邦音乐中灿烂耀眼的每一面向。
  马祖卡之后,按着我们来看看波兰另一种民间舞蹈,即带有宫廷气质且讲究礼仪秩序的波兰舞曲。在一般俗称为《英雄》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里,阿格丽希重新塑造中段连李斯特都惊叹不已的繁复八度音(李斯特形容他在这里听到「波兰骑兵的马蹄声」)。她的演出非常刺激,几乎是在完全控制与放肆奔放的边缘间徘徊。从另一方面来看,降A大调波兰舞曲作品61或可称为是一首幻想曲,它和《英雄》波舞曲只有调性相同。这首波兰舞曲是肖邦最具精神探索的杰作,乐曲刚开始的段落风格现代化,肖邦以颤音让单个音符一变为二、三到四倍的结构,对初听者来说着实会令人不解;但是对早期研究肖邦颇有心得的学者尼克斯 (Frederick Niecks)而言,《波兰舞曲-幻想曲》价值是在「它的心理层面」。肖邦同时期完成的作品还有第三号钢琴奏鸣曲,它与第二号钢琴奏鸣曲、《波兰舞曲一幻想曲》、船歌、四首叙事曲及几首晚期的马祖卡舞曲一同成为肖邦的巅峰代表作。乐曲一开始就是非常典型的阿格丽希风格,乐曲速度从谱上标示的「庄严的」变成「激动的快板」,与吉利尔斯、李帕第等名盘完全不同。诙谐曲在阿格丽希手中有如闪烁的磷火,即使是三段体的中间乐段也没有一刻的平静,不过A段主题再现前出现了一段非常短暂的休止。阿格丽希的缓板也是一样几乎没有宁静的一刻,乐曲一开始就展现出阿格丽希所有理念,很少有如此自然且其有说服力的诠释。结尾乐段的精力充沛,敏捷程度有如霍洛维兹,这样的演奏品质远远超出与阿格丽希同辈的钢琴家甚多。霍洛维兹「不够冲动就一无结果」的主张在稍后也得到鲁宾斯坦的响应,而鲁宾斯坦对阿格丽希的冲劲与激烈深感不可思议。阿格丽希不是为快而快,但是效果却有如一条滔滔不绝的大河。
  最后是舒曼与李斯特,这两位肖邦最敬重的作曲家(虽然他们并不同等欣赏肖邦)作品。直到近几年,舒曼第二号钢琴奏鸣曲仍然是舒曼三首奏鸣曲中最受喜爱的一首,它不像第一与第三号的极度浪漫,而是一首被舒曼称为「解体、腐败」的作品。在阿格丽希敏捷的双手下,这首奏鸣曲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与原创性。在第一乐章的结尾乐段中,阿格丽希快马加鞭地尽可能加快速度冲到终点。她的小行板乐章表现出热情、内敛的风格,狂烈之余又照顾到舒曼音乐中的细节。
  阿格丽希的李斯特钢琴奏鸣曲已经被公认具有传奇性地位。聆听她处理乐曲一开始主题或第二与第三部份如火一般的八度音,或许你会惊吓到面无血色地问:「她是怎么办到的?」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也是如此,阿格丽希展现的技巧同样无与伦比(虽然守旧的《唱片指南》一书曾经把阿格丽希的诠释称为「哗众取宠的无聊噱头」)。或许阿格丽希反复易变、经常取消或停止演出的个性对乐迷来说无异于一大折磨,但是她也回馈我们她的艺术。
我要脱俗,i love this game!

47

主题

1349

回帖

1万

积分

光明使者

积分
14243
发表于 2006-7-10 10: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s:1] 各位,这位阿姐在DG录左好多唱片,大家只要去唱片铺望一望,就知道她是一位顶顶大名的大师。楼主上几张封面给大家看看吗。
请小心,我是多面手!

112

主题

201

回帖

259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2597
 楼主| 发表于 2006-7-10 10: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夏令营音乐会一共6场,阿格丽姬有3场。一是和卡皮桑兄弟的贝多芬钢琴三重奏,二是巴托克的双钢琴与打击乐三重奏;三是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每场票价一律一百。星海音乐厅门前有车免费接送。

8

主题

341

回帖

4735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4735
发表于 2006-7-10 13: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大牌来,看来又有好戏看啦
不想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