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50|回复: 1

指挥家余隆——交响乐不是奢侈品

[复制链接]

357

主题

858

回帖

895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956
发表于 2015-1-22 17: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核心观点
  □交响乐市场相对而言还是小众的,但无数的小众市场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大众市场
  □理性文化的培育很重要,它鼓励大家去思考、去想象、去追求一种更好的境界
  □面对国际市场,我们应先把自己的平台搭好

  
14年来,北京国际音乐节不仅为中国艺术家走向世界搭建了平台,也培养了许多音乐爱好者。本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以“我们的马勒”为主题,中国的主力乐团齐聚,纪念这位西方唯一一位根据中国唐诗写过作品的作曲家。

中国交响乐能有今天的成就,凝聚了很多前辈的努力,老一辈的艺术家为中国的音乐事业付出了很多。每个人都是历史里面的一块砖头,后辈踩着前辈铺下的砖头往前走,薪火相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音乐可以拓展想象空间,让世界变得更多彩

今天是指挥家李德伦先生逝世10周年的日子。我曾经问过李先生,音乐如何才能感受得更深?李先生只跟我说了一句话:好听就行。对此,我的理解是:音乐和我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私人的对话关系。

选择听柴可夫斯基,还是刘天华,是没什么大道理可讲的。音乐是一面镜子,当你听音乐的时候,能看见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想象力是大是小、是宽是窄;音乐也是一种情绪,音乐语言超越国界,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私人化的,反映的是自己的心境和人生的追求。在所有艺术形式中,音乐给人的想象空间最大。

如果社会是由一群没有想象力的人组成的话,那该是何等无聊。与充满想象力的朋友和同事在一起生活和工作,你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想象力的匮乏,可能和我们与音乐的联系不大有关。现在的中小学对音乐等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真正的艺术教育,不只是唱几首歌、画几幅画,放松一下紧张的学习心情,而应该包括知识的普及和对美的欣赏,这些最基础的教育,我们到了大学才进行。

虽然交响乐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宝石,但我从来不认为交响乐是奢侈品。现在,有些专家在做交响乐普及时,总把这种音乐形式说得很玄,我觉得这不是正确的方式。你只要觉得好听,只要有所感悟,那你就懂了,听交响乐就这么简单。

很多人关心,交响乐能否真正走近大众?我个人觉得,交响乐市场相对而言还是小众的,但无数的小众市场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大众市场。大众市场的构成应该是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应该有各种音乐形式存在。

我乐意为这些喜欢音乐、热爱音乐的人服务,让大家从音乐里得到享受,有所追求。

但我现在遇到一个很大挑战:不能说服我自己的女儿听交响乐。她现在正是十四五岁的年纪,音乐感觉很好,但我经常要和她进行很辛苦的谈判,才能让她和我谈论音乐。对我来说,交响乐不是奢侈品,但能跟女儿谈论音乐,却是十足奢侈的事。

文化产品不能只拿数字说事,应引导大家精神向上

每一名艺术家和每一个艺术团体都应该有面向市场的意识。所谓面向市场,首先要调理好内部结构,增强策划、营销意识,提高专业实力,使作品通过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文化产品有特殊的属性,除了要盈利,还担负着引导作用。如果将数字作为绝对的依据,文化本身的含义可能就缺失了。

盈利虽然是需要的,但盈利不是文化体制改革最重要的目的。艺术很重要的任务是为群众提供健康、有价值的精神产品,至于用什么方式、用什么样的机制,这是技术性的问题,但重要的是不要用盈利多少来做为衡量艺术的唯一标准。

现在不少演出机构喜欢摆数字,动不动就讲今年演了1000场,我就很纳闷,一年365天,每年演1000场,平均每天演3场,还排练吗?还有自我业务提高的时间吗?不少演出机构拿数字说话,是我最担心的问题。

文化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种误区,就是用高票价把盈利压力直接转嫁到观众身上。我一直鼓励降票价,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更多的人走进音乐厅。做市场可以找赞助商,可以进行市场化的运作,但不应该只是简单化地向听众伸手。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需要引导,要让老百姓接受健康的、向上的精神追求,而不要只是迎合市场。艺术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都应往一个方向去努力,就是引导大家的精神境界向上,而不是引向低俗。迎合观众可能带来的问题,就是以一种简单的、娱乐的方式去宣泄自己的感情,让本来非常健康的环境,变得非常混乱。

国外有人曾经说精英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但我觉得理性文化的培育是很重要的,理性文化鼓励大家去思考、去想象、去追求一种更好的境界,这值得我们去探索。

文化要取得市场和社会的一致认可,才能走出去

文化走出去需要和国际对接,能否接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能否真正走向世界。

作为乐团指挥,我非常希望能够多演奏中国的作品。尤其在国外的时候,每次指挥世界一流乐团,我必带中国作品。作为中国指挥家,我觉得演奏中国作品、宣传中国音乐是我的责任。但是遗憾的是,能够得到国际认可的中国作品不多,可选择余地不大。因为现在真正去创作既吃力又不太讨巧的交响乐的作曲家很少,更多人是忙着赚快钱。

作品少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才断层,造成这种现象是缘于整个社会向明星和商业价值高的方向看齐,忽略了年轻艺术家的成长需要呵护和支持。我经常鼓励年轻作曲家,支持他们演出,支持他们新作品的发表。但这些工作毕竟还是杯水车薪。

我希望整个社会,尤其是媒体能够更多地关注年轻人的艺术成长,不只在音乐领域,还包括戏剧、绘画和文学等领域,让这些年轻艺术家找寻到希望或者方向,这样对于他们的成长和艺术的传承有很大帮助。

文化走出去面临的困难,我认为是如何把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用世界接受的方式传送出去。想和国际接轨的时候就接轨,不想接轨的时候就不接轨,这是不行的。要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理性思考如何让中国文化占有一席之地。

与世界通用“语言”接轨也是指模式和机制的对接。如果机制不对接的话,中国的文化也同样不会传播得很远。

面对国际市场,我们首先应把自己的平台搭好,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责任担当起来。我觉得应该深入了解和学习,如何做一个健康的市场。

文化产品对市场贡献的大小,最终的检验标准应该是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当文化取得了市场和社会的一致认同,才能真正走向全世界。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20日 12 版)

(本报记者 王珏整理)




20

主题

744

回帖

450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4508
发表于 2015-7-15 12:5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是指挥家李德伦先生逝世10周年的日子。我曾经问过李先生,音乐如何才能感受得更深?李先生只跟我说了一句话:好听就行。对此,我的理解是:音乐和我们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私人的对话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