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探访马克思故居随想

原作者: 赵建人

简介:“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面四海之内皆兄弟……” 广阔无垠的宇宙中,有一个蓝色的异常美丽的巨大星球,它周身披着丝丝 ...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面四海之内皆兄弟……”
广阔无垠的宇宙中,有一个蓝色的异常美丽的巨大星球,它周身披着丝丝缕缕的白色轻纱,时时刻刻在轻盈地自转着,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在公转。它的表面,大约百分之七十都是辽阔的波浪翻滚的海洋,只有百分之三十是辽阔富饶的陆地。在浩瀚无际的宇宙里,有千千万万个大大小小的星球,却阴差阳错,多么幸运,只有它的上面产生了生命。生命的千万年缓慢进化终于诞生了人类。人类的劳动和智慧,引导着文明的曙光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畜牲放牧、氏族农耕,一直到工业化时代的终于来临。所谓历史,就是在这历数不尽的生生死死、流血流汗、苦恨艰辛、你死我活、争权夺利、互相残杀、朝代更替之中一步步地崎岖蜿蜒发展着。
1818年5月5日,茫茫欧洲大陆,在现今德国西南部历史悠久的小城特里尔(德语:Trier),有一艘满载着崭新的启蒙思想的辉煌的巨轮,它劈开层层惊涛骇浪,迎着重重风雨雷电,面对无数暗礁险滩,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毅然启航。
一年后,即1819年,如今德国历史上又一位文化巨人贝多芬,开始攀登其音乐创作的巅峰:谱写《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作品第125号。1824年5月7日此作首演于维也纳,演出大获成功。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塑像
将近两百年以后,即2018年10月8日,因为一直仰慕这思想的睿智和迷人光芒,我终于实现了年青时代的愿望,来到了这青绿蜿蜒的摩泽尔河畔,来到了德国特里尔市布吕肯街10号,探访一位思想巨人的诞生之地。我在小城依山傍水、古韵悠悠、洁净静谧的街道之间寻寻觅觅,终于来到了一座灰白色的三层楼房前。抬头细看,它淡黄色的粉墙、棕色的门楣和窗沿,还有乳白色的窗扉,一派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淡雅简洁,其神韵却隽永深深。小楼右侧墙上,镶嵌着一幅大理石镌刻的马克思侧面头像浮雕,镌刻着德文标识的“马克思纪念馆”的馆名。小楼建于1727年,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个律师,家资殷实,从1818年起,他们家就租用了这幢小楼,同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就诞生在这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展馆,这里提供的展馆介绍资料,除了德英法俄西等文本以外,还有印刷特别精美的中文本,这在德国其他任何一个旅游景点都不曾见到过。当年这里,楼下是律师事务所,楼上两层才是马克思一家的住室。他们在此只住了半年,就搬到了著名的古迹大黑门旁边的西蒙路8号。后来,这里就成了铁匠铺。192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以10万帝国马克买下了这座小楼,改建成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馆。1933年纳粹上台,故居被无理没收,遭到严重破坏,其中文物被洗劫一空。直到二战结束后,才重新建成了马克思纪念馆。这一次,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特里尔市政当局又对它进行了精心的全面整修,2018年5月5日以全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

马克思故居

马克思故居内景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沉重的担子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了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快乐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永远存在并且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一楼展室里,我看到了马克思的出生证书、与燕妮的结婚盟誓和结婚证书等珍贵文物,此外还有马克思家庭成员的照片、马克思的英文死亡证书等等。顺着古雅精致的木楼梯走上二楼,第一展室是马克思父母的卧室,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就在卧室后面的小套间里出生。马克思靠着家庭教育读完了小学,就读于特里尔中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他中学毕业时的论文。1835年8月,17岁的马克思,就立下了为全人类的幸福而不畏重压不惧困难辛勤工作的崇高志愿,眼前的这份亲笔手稿读来令人肃然起敬。在其余的展室里,陈列着各种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相关的各种文件、照片、手稿等历史资料,马克思其余的毕业论文、博士证书等等,简略地介绍了他同恩格斯之间真挚的友谊,以及他们与同时代革命者之间的交往,与各国反动政府间的斗争,建立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指导各国工人政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等等。二楼的最后一间展室里,陈列着一尊马克思和恩格斯并肩站立的全身铜像。

特里尔的马克思塑像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走上三楼,这里着重介绍马克思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陈列着各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其中第一版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目前存世仅只 3 本,显得尤为珍贵。玻璃橱窗里,我看到了陈望道同志1920年翻译的中国第一个中文版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感到尤为亲切。还有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封面下半部用毛笔写着 “ 周恩来,一九四三 ,十二 . 延安 . ”熟悉的字迹,看得人几乎潸然泪下。马克思一生,几度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多国反动政府驱逐,甚至还被剥夺了普鲁士国籍,成为“世界公民”,流亡各国。自中年起,他常常陷于极度贫困之境,他的三个子女先后夭折,然而却耗费了整整十年时光,每天去伦敦大英博物馆阅读研究,查找资料,筚路蓝缕,废寝忘食,历尽艰辛困苦,以如椽之笔终于写成巨著《资本论》,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全面揭示了资产阶级残酷剥削工人的秘密,敲响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丧钟。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全世界无产者的伟大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999年和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先后两次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征集“最近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和“人类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结果卡尔•马克思两次均名列第一,爱因斯坦列第二。每年都有十万左右的各国游客慕名来到这里,瞻仰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奠基人的故居,而其中大部分都是中国游客。

本文作者收藏的《资本论》
和马克思撰写《资本论》一样,贝多芬写作《第九交响曲》也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他贫穷,他耳聋,他孤独,他疾病缠身,他没有爱情,他一生坎坷,不被人理解。他没有欢乐,却创造了这罕见的幸福和欢乐奉献给全人类。“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这部交响曲构思广阔,思想深刻,音乐形象丰富多姿,音乐语言新颖独特。他有史以来第一次把人声合唱引入了交响曲这种大型的音乐体裁,他采用了德国文豪席勒的长诗《欢乐颂》作为第四乐章中合唱部分的歌词,他扩大了交响曲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了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男女声独唱、重唱所共同演绎的一部辉煌宏伟、充满着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
现在看来,马克思出生时家境较好,此地居住很舒适,一楼有走廊通向小小的天井,后面还有个不大的院子。我们还去了西蒙路8号,其实这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故居,这是马克思父亲买下来的房产,马克思在此度过了将近二十年的青春岁月,它见证了马克思与燕妮从青梅竹马开始的忠贞爱情。现在这里虽然已经成了小商铺,墙上仍然镶嵌着相关的铜牌。二十岁的时候,马克思离开了这里,就读波恩大学,以后一直没有回过故乡特里尔。
最后,我来到特里尔博物馆前的广场,瞻仰马克思塑像。高大的塑像坐落在广场中心。这座塑像是为了纪念这位伟人诞辰200周年,中国特地赠送给特里尔市的,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创作。雕像重约2.3吨,高4.6米,连同基座总高5.5米,寓意着他诞生的日期。德国深秋的阳光格外灿烂,天高云淡,落木萧萧。静静的举目仰望这位思想的巨人:长发、长须,一如往常;左手拿着一本书,右手习惯地放在胸前,着一袭欧洲最普通的长大衣,衣摆飘飞。他似乎在迎着世界风云变幻,步伐坚定,向前行走,充满沉思。再进一步仔细打量,我觉得这尊雕塑所表现的,很可能是年届半百的马克思,正是他奋力撰写《资本论》时的感人形象。他目光深邃、表情深沉,眉宇之间,充满着坚毅和自信。无疑,这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睿智形象。对此,特里尔市市长莱博先生评价道:“经由吴为山教授的艺术,卡尔•马克思重新变得栩栩如生,他的思想理念得以在21世纪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前不久,在维也纳瞻仰过音乐巨人贝多芬的塑像。于精神上及实际生活中均始终不为厄运所屈服的作曲家,如今傲立于世界音乐之都的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广场中央,他和九个翩跹起舞的挚爱天使永远同在,象征着他所创作的九部交响曲有着真善美的无穷魅力。纵观贝多芬一生的交响曲创作,其深刻而永恒的伟大主题就是:“通过黑暗走向光明,战胜腐朽赢得进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逝世。那个时候,马克思尚处于童年时代。贝多芬心怀共和理想,追求自由平等博爱新思想,思维超前;他自然还没有可能读到《共产党宣言》,却借着睿智大家席勒的笔,用恢宏瑰丽的音乐形象,浩瀚磅礴的乐曲规模和大海狂澜般的雄伟气势,在《第九交响曲》中热情讴歌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展望“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类社会未来的美好愿景,这与马克思稍后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个世纪以来,马克思已经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也成为了一部在人类精神文化宝库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经典巨作,不仅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常演不衰,而且人类社会凡遇重大历史性节日,必演《第九交响曲》,以志隆重纪念庆祝。
人间正道是沧桑。近百年来,马克思播撒下的火种在中国大地上燃成了了燎原烈火。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密切结合,必将指引着中国人民继续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我在远洋运输企业工作了几十年,今天参观马克思故居,耳边不时回响着贝多芬的那些充满着英雄气质的旋律,我很自然联想到了远洋船舶。我想把马克思开创的共产主义事业,比作一艘乘风破浪奋然前行的远洋巨轮,而它当年毅然启航的地方,当然是摩泽尔河畔特里尔小城的布吕肯街10号,时间是1818年5月5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唱片,我喜欢的是德国留声机公司出品的、1963年由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合唱团共同演绎的录音,2003年用新世纪顶尖的数字技术重新制作而成的SACD。
浏览 3,015

您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