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弦的回归 又是一场高潮迭起的管弦盛宴
原作者: 何任远
简介:3月28日,张弦指挥广州交响乐团演出了一套围绕“罗马节日”为主体的曲目——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与华人钢琴家陈萨合作的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随想曲》,以及雷斯皮基的“罗马三部曲”中的两首《罗马节日 ...
3月28日,张弦指挥广州交响乐团演出了一套围绕“罗马节日”为主体的曲目——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序曲》,与华人钢琴家陈萨合作的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随想曲》,以及雷斯皮基的“罗马三部曲”中的两首《罗马节日》和《罗马松树》。当我在电话采访中问及张弦为何在广州选择这套曲目,女指挥家用典型的豪爽东北腔答道:“这是乐队让我指挥这套曲子的。这套曲子很好听,很热闹。”
张弦的指挥风格热烈,在富有戏剧张力的同时,不乏严谨的条理性和对乐团的控制力,这点能够在这场音乐会中得到体现。尽管身材娇小,身穿黑色衣服手执银棒的张弦有着对乐团的巨大控制力;她的挥棒幅度不小,双手把作品的起承转合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罗马狂欢节序曲》是一部常见的音乐会开场曲目,不但有开始发展时候双簧管和弦乐配合展现的优美旋律,也有后半段铜管和敲击乐爆发出充满力量和喜庆的阵阵高潮。张弦的处理是,她并不片面追求“火爆”的效果,而是控制好整部作品结构的把握,既能够展现雄浑凛然的管弦乐效果,又不会因为过于火爆而失去控制,因此整部作品仿佛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达到终点。这让我想起了意大利伟大的指挥巨匠阿图罗·托斯卡尼尼那种直接干脆的指挥理念:在不加入过多个人元素的前提下,指挥尽量把作品的结构忠实地展现给听众。张弦所师承的指挥大师马泽尔也是体现了这样的理念。作为“新客观主义”的指挥家,马泽尔追求一种近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学理念。用张弦自己的话说,就是“他不管你的指挥动作如何,他只在乎你如何把脑中的形而上学观念投射到交响乐团的演绎上。”
如果说张弦棒下的《罗马狂欢节序曲》是畅快淋漓的开始的话,那么与陈萨合作的《帕格尼尼随想曲》则多了一份乐思。如果说张弦是领风骚的巾帼猛将的话,那么陈萨更加显出一种少女般的水灵与纯正,音色无比漂亮。整部作品的演绎速度很快,总体来说,乐团与独奏家在作品前些部分的变奏配合非常紧密,钢琴与各声部之间的对答还是很有感情的。
下半场是两部雷斯皮基的“罗马三部曲”系类中的两首:《罗马节日》与《罗马松树》。《罗马节日》刻画了罗马作为“永恒之都”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各种人文节日,横跨千年,从罗马帝国时代一直到现代意大利的各种天主教节日。张弦可以说把广州交响乐团的爆发力量推向了极致,铜管乐组排到了大厅二楼管风琴前。只见张弦一上场,银棒一挥,整个大厅马上地动山摇,一幅巨大的浮雕仿佛展现在眼前。《罗马节日》最巧妙的地方莫过于要求管弦乐团通过发挥出色的音色效果来体现地理空间的多元变幻以及罗马作为历史永恒之都在节庆方面所体现的史诗性效果。笔者最喜欢最后一个乐章“主显节”——一个罗马民间天主教的热闹节日,街上狂欢的热潮通过各种圆舞曲的混搭,让人感到了空间的交错,仿佛游行欢庆队伍在由远及近地走过来的时候,另外一支队伍又在远处经过。
《罗马松树》是音乐会常见的结尾曲目,其恢弘的场景不亚于《罗马节日》。其丰富的管弦乐色彩配器和模仿森林树木鸟叫的惟妙惟肖声音,让人感到非常愉悦。如果说《罗马节日》是无穷爆发的管弦乐烟火盛会的话,那么《罗马松树》就是一幅生动的风情画。此时的张弦更加突出乐团的音色展现,特别是在第三乐章中弦乐与双簧管展现出婆娑的树叶和斑驳的树影,偶尔有小鸟啼叫的场景,可以看出指挥家在调理乐团音色上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从悠然到高潮的骤然爆发,乐团地板下仿佛有一种巨大的隐形力量在慢慢把音乐推向高潮,然而这个时候张弦对乐团的控制更加严密,确保在音乐上升过程中小号、长号和圆号都不出差错。这跟她三年前同样在广州指挥《火鸟》时是一样的,铜管的吹奏无比稳健又有张力,仿佛一部巨型的机器在攀登高坡的时候各个零件都在有条不紊地运作。这种稳健的处理其实更加突出了乐曲的戏剧性,仿佛让高潮的燃烧时间更加长,更加漂亮。这绝对是听者们心跳加快的最后时刻,难怪当晚掌声如雷了。
浏览 1,480